最近后台总有人问我,短线交易到底能不能用AI工具?作为一个在市场里摸爬滚打了十年的老股民,我得说句大实话:以前纯靠盯盘和感觉做短线,十次里能赚三次就不错了,现在用对工具,胜率确实能往上提一大截。今天就掏心窝子聊聊,我是怎么用AI工具做短线的,全是自己实打实的操作经验,不带半点虚的。
先说说短线最让人头疼的地方。你想啊,短线讲究快进快出,对消息反应速度要求特别高。但咱们散户哪有那么多时间?早上开盘前要看昨夜美股、大宗商品走势,盘中得盯龙虎榜、资金流向,收盘后还得刷新闻、研报、股吧,生怕漏了什么关键信息。更麻烦的是,同一个消息,有人说是利好,有人说是利空,咱们自己又没能力深度分析,很容易被带偏。就像去年有只消费股,突然出了个业绩预增的公告,我一看标题就冲进去了,结果晚上仔细看财报才发现是靠变卖资产撑起来的,第二天直接低开套牢,这种坑谁没踩过?
后来我开始琢磨,机构早就用AI做量化交易了,咱们散户能不能也借点力?试了不少工具,最后留下的是希财舆情宝。不是说它完美,但对短线散户来说,解决了两个最核心的问题:信息筛选和情绪判断。
先说说信息筛选。短线交易,消息面比什么都重要,但不是所有消息都有用。比如一只股票突然拉涨停,你得知道是因为行业政策利好,还是公司出了业绩公告,或者单纯是游资炒作?以前我得翻遍新闻、研报、股吧,有时候等我理清楚,股价都开始回调了。现在用舆情宝,它会实时抓取全网的信息,不管是新闻、研报还是股吧讨论,都能汇总起来,然后用AI直接解读是利好还是利空。我记得上个月有只半导体股,早盘突然异动拉升,我点开舆情宝的股价异动原因,一秒钟就看到是因为行业研报上调明年芯片需求预期,再看主力资金流向,显示北向资金在净流入,这才敢跟着小仓位试错,最后赚了五个点出局。要是以前,光查证这个消息就得耽误十几分钟,机会早没了。
再就是情绪判断。短线炒的就是情绪,一只股票市场情绪好不好,直接决定了短期能不能涨。但情绪这东西太抽象了,怎么量化?舆情宝有个舆情评分,0到100分,60分以上就是正面情绪,80分以上是强烈正面。我自己做短线,会优先看最近三天舆情评分持续在70分以上的股票,这种票市场关注度高,抛压小,拉升起来阻力也小。比如上周选的一只新能源股,舆情评分从65分涨到78分,趋势评级显示上涨,我结合它的MACD金叉信号进去,三天赚了八个点。反过来,如果一只股票舆情评分突然从60分掉到30分,就算技术面看着还行,我也会避开,这种大概率有潜在利空没爆出来,咱们散户消息滞后,别去赌。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问,这工具是不是很贵?其实还好,它每天都有免费额度,像舆情评分、股价异动原因这些核心功能,不用花钱就能看。我刚开始也是抱着试试的心态,每天用免费额度看两三只票,慢慢发现确实比自己瞎琢磨靠谱。后来开通会员,也就一顿饭钱,比起以前踩坑亏的钱,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
具体操作上,我一般分三步。第一步,用趋势选股功能筛出最近趋势评级是上涨的股票,短线就得做上升趋势的票,下跌趋势的别去抄底,容易抄在半山腰。第二步,在这些票里,挑舆情评分60分以上、最近三天评分持续上升的,确保市场情绪在变好。第三步,看主力资金流向和龙虎榜数据,优先选有机构净买入、龙虎榜知名游资现身的,这种票资金合力强,更容易连板。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习惯,每个人风格不一样,仅供参考。
最后想说,AI工具不是万能的,它只是帮咱们提高效率、减少信息差。以前我每天花四五个小时看盘、查资料,现在用舆情宝,一个小时就能把重点票梳理清楚,剩下的时间还能研究研究行业逻辑。对咱们散户来说,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学会借力工具,才能在短线市场里活得更久。
想试试的话,可以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报告和评分可以看,不用花钱就能先体验。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里面也能直接进小程序。短线交易拼的就是快和准,与其自己埋头研究,不如先让工具帮你把把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