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收到不少私信,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国际复材算不算AI概念股啊?其实不光是国际复材,每次市场炒作热门概念时,总会有朋友纠结某只股票到底属不属于这个概念——买早了怕追高,买晚了怕错过,最担心的是自己查了半天,结果买了只伪概念股票,行情来了它不动,行情走了它先跌。
说实话,我刚炒股那几年也踩过这种坑。记得2020年AI第一次热起来的时候,我看一只股票名字带智能,行情软件标签里也有AI,就重仓买了进去。结果拿了两个月,别的AI股都涨疯了,它纹丝不动。后来才发现,公司主营业务是传统制造业,所谓的AI业务只是年报里提了一句未来考虑布局,连研发投入都没看到——典型的蹭热点。那波行情结束后,这只股票反而跌了30%,套了我大半年才解套。
从那以后我就明白,判断一只股票是不是真的属于某个概念,不能只看名字或者行情软件的标签,得实打实看公司业务。怎么看?我总结了三个步骤,都是这几年实战里摸出来的经验。
第一步,先看主营业务。打开公司最新的年报或者半年报,翻到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看它收入占比最高的业务是什么。比如一家公司90%的收入来自服装制造,只在未来规划里提了一句探索AI设计,那它肯定不算AI概念股,顶多算潜在布局。真正的AI概念股,主营业务里得有AI相关的实际收入,比如算法开发、数据服务、AI硬件制造,或者至少有明确的AI业务落地案例。
第二步,查业务细节。光看主营还不够,得看公司有没有真金白银的投入。比如研发费用里有没有AI相关的支出?有没有成立AI子公司或者和AI企业合作?有没有拿到AI相关的订单?这些信息散落在公司公告、新闻报道、机构研报里,手动查起来特别费时间。我之前为了确认一只股票的AI业务,翻了十几份研报、二十多篇新闻,熬到半夜才理清楚,结果第二天开盘行情都过了。
第三步,跟踪市场认可度。有时候公司确实有AI业务,但市场不买账也没用。怎么看市场认不认?看机构研报怎么说——如果多家券商在研报里明确把它归为AI概念股,并且分析了业务逻辑,那可信度就高;反之,如果只有股吧里散户在喊AI概念,但机构研报只字不提,就得小心了。
不过说实话,这三个步骤执行起来,对散户来说门槛不低。数据太分散,专业术语又多,很容易看漏或者理解错。我现在之所以能快速判断,是因为用了工具——希财舆情宝的AI舆情功能。
它最方便的一点是,会实时抓取全网的行业及概念板块信息。比如你输入一只股票,它会汇总公司公告里提到的业务布局、新闻报道里的合作动态、机构研报里的概念分析,甚至连股东大会上高管提到的AI技术应用都会收录进去,然后生成清晰的概念标签。就像之前我看某只新材料股票,行情软件只标了新能源,但舆情宝里显示它还有AI+智能制造的概念,点进去一看,原来是公司在半年报里提到用AI算法优化生产线能耗,降本15%,这个细节手动翻年报很容易忽略,但机构研报里专门分析过,舆情宝直接把这些信息整合到了概念板块里,一目了然。
而且它不光告诉你有哪些概念,还会分析这些概念的含金量。比如有的股票蹭热点,舆情报告会提示概念关联度低,仅为市场传闻;有的是实打实有业务,就会标概念关联度高,已有实际收入贡献。这一点对我帮助很大,至少不会再因为伪概念踩坑了。
现在希财舆情宝有免费体验,每天都会刷新概念板块解析的免费查看额度,不用开通会员也能试试。如果你也觉得手动查概念费时费力,怕错过真机会或者踩坑伪概念,不妨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在菜单栏就能找到入口,花几分钟体验下,看看它怎么帮你理清股票的概念归属。毕竟对散户来说,时间就是机会,能用工具提高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想说,判断股票的概念归属,本质上是判断它有没有持续的上涨逻辑。工具能帮我们快速获取信息,但最终的决策还是得靠自己。不过有了靠谱的工具辅助,至少能让我们在复杂的信息里少走弯路,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