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入市那两年我选股全靠感觉。每天刷财经新闻看到某某行业政策利好,就急着往里冲;股吧里有人说这股要翻倍,我也跟着买;结果往往是追高套牢,割肉离场。后来才发现,散户选股最大的问题不是缺信息,而是信息太多太杂,根本分不清哪些是真利好,哪些是陷阱,更别说还要看财报、研报、资金流向这些专业数据了——单是一份研报几十页,我盯着看半天都抓不住重点。
去年开始接触机器人选股工具,一开始我是怀疑的:机器能比人懂股票?试了几款后发现,靠谱的工具确实能解决散户的痛点,但前提是你得搞清楚它的能与不能。
先说说机器人选股为什么有用。人工选股时,我们很容易被情绪带着走——看到股价跌了就恐慌,涨了就贪婪,或者过分相信小道消息。但机器不会,它只是冷冰冰地处理数据:全网的新闻、研报、股吧讨论、财务指标、资金流向……这些信息如果靠人手动整理,可能一天都看不完一只股票,而机器几分钟就能搞定。比如我现在用的工具里,有个功能能把一只股票的舆情信息(新闻、研报、股吧评论)汇总起来,直接告诉你这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还给出0-100分的评分,分数越高说明近期市场情绪越好。这对我这种没精力盯盘的人来说,省了太多事。
不过机器也不是万能的。去年有次市场突发政策调整,某板块集体跳水,我用的工具前一天还提示舆情正面,结果第二天直接低开5个点。后来才想明白,机器能处理已有的数据,但突发的、没在历史数据里出现过的事件,它反应会慢半拍。这时候就需要人工判断:是不是要止损?这个调整是短期还是长期影响?所以机器人选股更像个助手,帮你筛选和分析信息,但拍板的还得是自己。
那普通人怎么用机器人选股才靠谱?分享下我的经验:别把它当成荐股神器,而是用它来缩小选股范围,排除明显的坑。比如我现在选股票,第一步会用工具的舆情评分筛一遍——先把评分60分以下的排除,这些要么舆情负面,要么市场关注度低;剩下的再看财务评分,那些资产负债率过高、净利润连续下滑的,哪怕舆情再好也得pass。之前选消费板块的股票时,我用这个方法筛出3只舆情评分80分以上、财务评分良好的,后来其中两只确实涨得不错,虽然没吃到翻倍,但至少没踩雷。
说到这儿,忍不住提一下我现在常用的希财舆情宝。当初换这个工具,就是看中它的舆情报告功能——不只是罗列消息,还会分析消息对股价的影响。比如某只股票突然涨了,它会告诉你主力资金净流入5000万研报上调目标价,还是蹭上了热点概念,这些信息直接标出来,不用我自己去猜。最关键的是,它每天有免费的舆情报告查看额度,对散户来说试错成本很低。不像有些工具,上来就要几百块会员费,用了才发现不好用,钱就白花了。
当然,就算用工具,也得有自己的逻辑。比如工具提示强烈正面的股票,我会再去看它的估值——如果当前股价已经远超合理估值,哪怕舆情再好也不追;反过来,有些舆情评分一般但估值很低、财务稳健的,可能是潜伏的机会。机器给的是数据,人要做的是结合市场环境、个人风险承受能力做决策。
现在每天开盘前,我会花10分钟用舆情宝看看自选股的舆情评分曲线,哪些最近舆情在变好,哪些出现了利空预警,心里大概有个数。说实话,比起两年前瞎买瞎卖,现在亏得少了,赚的时候也更踏实。
最后想说,机器人选股靠不靠谱,关键看你怎么用。指望它帮你躺赚不现实,但用它来解决信息不对称、提高选股效率,还是挺靠谱的。如果你也觉得手动选股太累,分不清消息真假,不妨试试这类工具。对了,想体验的话可以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解析和评分查看额度,先试试再说,觉得有用再考虑开会员也不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