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股票市场摸爬滚打十多年的老顾问,这些年我见过太多散户朋友选股时的迷茫。有的人每天盯着新闻、研报、股吧刷到半夜,眼睛都熬红了,结果还是选了只雷股;有的人拿着财务报表看半天,净利润、毛利率这些名词都认识,合在一起却不知道这家公司到底健不健康;更有人凭着感觉买股,涨了觉得自己是股神,跌了就骂市场不公——说实话,这样选股能赚钱才怪。
其实散户选股难,核心就三个问题:信息太多抓不住重点、专业知识不够判断不准、没有系统方法效率太低。这两年我开始用量化工具辅助选股,才发现原来散户也能像机构一样,用数据和模型提高胜率。今天就结合我自己的经验,聊聊普通散户怎么用量化工具选股更高效。
先说说最常见的信息过载问题。之前有个老股民跟我吐槽,他每天要翻十几篇研报、上百条新闻,还要看龙虎榜、股东增减持,忙得饭都顾不上吃,结果某只股票突发商誉减值,他愣是没提前看到,亏了不少钱。这就是典型的手动筛选信息效率太低——市场信息更新太快,单靠人力根本不可能全面覆盖。后来我给他推荐了用量化工具的多维度信息整合功能,比如我现在常用的工具会自动抓取个股的舆情、财务、研报、资金流向这些数据,不用自己一个个查,打开页面就能看到关键信息。
第二个问题是判断不准。很多散户不是不看信息,而是看不懂信息背后的影响。比如某公司发了个新产品研发成功公告,有的人觉得是利好赶紧买,有的人觉得研发成功不代表能卖出去不敢动。其实这里缺一个客观的量化标准。我现在选股时会先看舆情评分,这是工具根据消息面、技术面、资金面等维度算出来的0-100分评分,80分以上是强烈正面,40分以下就要警惕。前阵子某行业板块出政策利好,我用工具扫了一眼板块里的个股舆情评分,把评分前20的拉出来,再结合财务数据筛,最后选的几只股这周平均涨了不少——比自己凭感觉判断靠谱多了。
第三个问题是缺乏系统方法。散户选股往往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今天看技术面MACD金叉,明天听朋友说某股有内幕,没有固定策略。量化工具的好处就是能帮你把选股逻辑标准化。比如我自己常用趋势+舆情+财务的组合策略:先筛出趋势评级为上涨 的股票,再叠加舆情评分60分以上(正面)、财务评分70分以上(财务健康),这样筛出来的股票,至少在趋势和基本面层面都没大问题。之前有个新股民跟着我用这个策略,三个月下来选股胜率从原来的30%提到了50%多,虽然不算特别高,但至少不再瞎买了。
当然,工具不是万能的,最终决策还是得靠自己。但用好工具能帮你省下80%的时间,把精力放在更重要的判断上。比如我现在每天早上花10分钟用工具看一下自选股的舆情报告,重点看风险预警提示和主力资金流向,有异常情况提前规避;周末花半小时用策略选股功能,把趋势上涨+财务评分良好+估值低估这几个条件一组合,下周的备选股票池就出来了——比起以前天天盯盘轻松太多。
可能有人会说量化工具是不是很贵?其实现在很多工具都有免费体验额度,比如我常用的这个,每天都会刷新免费的舆情解析、研报解析额度,普通散户每天看看评分和基础报告完全够用。要是觉得好用想深入用,再考虑开通会员也不迟——毕竟比起踩一次雷亏的钱,如果工具能帮你多避开一只问题股,这点投入早就赚回来了。
最后想说,散户选股不用追求高大上的模型公式,能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工具就是好工具。如果你也觉得选股时信息太多看不过来、财务数据看不懂,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先免费体验下量化工具的选股辅助功能——或许用惯了你会发现,选股原来可以这么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