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碰到个老股友,一见面就红着眼说自己被融资公司骗了20万。说实话,这种事这几年听了不少,但发生在认识的人身上,还是心里一沉。他说当初对方承诺低风险高回报内部消息稳赚不赔,自己一时糊涂就投了钱,结果不到半个月平台就打不开了。后来我才发现,其实很多骗局早有征兆,只是当时没在意。今天就以他的经历为例,说说被骗后该怎么办,更重要的是,怎么避免再踩这种坑。
第一步:立即止损,别让损失扩大
发现被骗的第一时间,千万别慌。记得当时我让他马上做两件事:一是打110报警,带上身份证、转账记录、聊天记录这些证据,去辖区派出所做笔录。警方会根据情况立案,虽然追讨过程可能长,但这是唯一的官方途径。二是赶紧联系银行,冻结自己的银行卡和对方账户。他当时卡上还有几万没转过去,及时冻结才没全赔进去。哪怕只追回一部分,也好过什么都没有。
第二步:收集证据,为维权留痕
报警后,证据收集特别关键。他当时把对方的宣传资料、电子合同、转账凭证、甚至群里的聊天记录都导了出来,整理成文档交给警方。后来律师朋友告诉我,这些证据越全,立案和追讨的可能性越大。如果涉及金额大,还可以联合其他受害者一起维权,人多力量大,也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他就是联合了另外3个被骗的人,一起去经侦支队补充材料,现在案子已经移交检察院了。
第三步:反思骗局手段,避免再犯
冷静下来后,得搞清楚自己是怎么被骗的。他回忆说,对方一开始每天发盈利截图,群里还有托晒收益,后来又说有内部渠道,催着他加大投入。其实这些都是典型的杀猪盘套路:先给点小甜头,再用虚假信息诱导,最后卷款跑路。还有些融资骗局会伪装成上市公司合作政府扶持项目,听起来高大上,实际上查不到任何资质。
吃一堑长一智,现在我帮人分析投资项目时,都会提醒先查清楚公司背景和项目真实性。但散户自己查信息太难了,新闻、研报、股吧消息满天飞,根本分不清真假,很容易被片面信息误导。
一个防骗工具:用舆情分析筛掉雷区
后来我自己在用一个工具叫希财舆情宝,里面有个风险预警提示功能,能实时抓取监管处罚、商誉减值这些风险信息。比如之前有个融资项目,对方说和某上市公司合作,我在舆情宝里搜了下相关公司,发现它三个月前刚因信息披露违规被监管处罚过,风险评分只有20分(属于严重负面),直接就排除了。它不是让你跟着买股票,而是帮你筛选掉有明显风险的标的,这点对散户来说太重要了——毕竟避开坑,比找到牛股更实在。
现在微信小程序搜希财舆情宝就能免费体验,每天会刷新几次舆情评分和风险提示的免费查看额度,不用花大钱,先试试能不能帮到自己。比如查公司背景时,看看有没有监管处罚记录;看项目时,瞅瞅关联企业的舆情评分,低于40分的基本可以直接pass。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
投资没有稳赚不赔,凡是把收益吹上天、催着你赶紧投钱的,十有八九是骗局。平时想了解更多防骗技巧和市场风险,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会推送政策解读和风险提示。遇到拿不准的项目,先用舆情宝查一下,免费额度够日常筛查了,总比再踩坑强。毕竟,保住本金,才能在市场里活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