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不少朋友问我,自己选股时总是抓不住重点,设置的条件要么太简单选一堆垃圾股,要么太复杂根本执行不了。说实话,我刚开始做股票那几年也一样,对着K线图和F10资料发呆,设置的选股条件要么是跟着网上瞎抄,要么是凭感觉加几个指标,结果可想而知——要么选出来的股一动不动,要么一买就跌。后来慢慢摸索出一些门道,加上这两年用工具辅助,选股效率才提上来。今天就结合我自己的经验,聊聊怎么设置选股条件才能更实用,尤其是像我们这种普通散户,怎么用有限的精力选到有潜力的票。
先说说最容易踩的坑。很多人一开始选股,条件恨不得把所有指标都堆上去:MACD金叉、KDJ低位、市盈率低于行业平均、净利润增长50%以上……结果呢?要么选不出几只股,要么选出来的股根本不符合自己的投资风格。比如你明明想做短线,却非要加个连续5年分红的条件,这不就是给自己添堵吗?所以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先想清楚自己的投资策略——你是想做短线博弈,还是长线价值投资?策略不同,选股条件的侧重点天差地别。
如果是短线,那核心就是顺势而为,重点看趋势和市场情绪。我以前做短线时,光看K线和成交量,经常错过消息面的变化。比如有次选了只趋势不错的股,结果当天晚上公司出了个监管处罚的利空,第二天直接低开5个点,根本来不及跑。后来我才明白,短线选股不能只看技术面,消息面和市场情绪同样重要。
现在我做短线选股,会先打开希财舆情宝看大盘情绪分。这个分是用数据量化当天市场情绪的,0-100分,分数高说明行情好,适合重仓;分数低就轻仓试试水。比如前几天大盘情绪分跌到30分,我就把仓位降到了3成,避开了后面的回调。接着在个股层面,我会用舆情宝的趋势评级和舆情评分这两个条件。趋势评级直接显示上涨震荡还是下跌,省去了自己看MACD、KDJ的麻烦;舆情评分则是0-100分,81分以上是强烈正面,说明市场对这只股的看法比较一致。像上个月选的一只股,就是趋势评级上涨加上舆情评分85分,拿了3天赚了12个点。
如果是做长线布局,那选股条件就得往基本面和估值上靠。以前我看财务报表,光净利润、毛利率这些指标就要对比半天,还经常漏掉商誉减值、存货周转这些风险点。现在用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它会把财务数据拆成偿债、营运、盈利等6个维度评分,直接给出近一年和近五年的财务健康分。比如有只消费股,表面看净利润增长不错,但财务评分只有45分,一看详细报告才发现资产负债率高达80%,存货周转天数比行业平均多30天,这种股长线拿肯定踩雷。
除了单维度指标,条件组合也很关键。散户自己组合条件最容易犯的错就是贪多,恨不得把所有好指标都加上。其实条件贵精不贵多,两三个核心指标组合好就行。比如我现在常用的一个长线策略:财务评分80分以上(确保基本面健康)+ AI估值显示低估(安全边际够高)+ 研报综合评级买入(机构认可)。用舆情宝的策略选股功能,把这三个条件输进去,一秒钟就能筛选出符合要求的股票,省去了自己一个个对比的时间。
当然,选股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得根据市场环境调整。比如今年上半年AI板块火热,我就把概念板块舆情评分前20%加到短线条件里;最近新能源板块调整,就把行业新闻动态包含政策利好作为辅助条件。这些实时的板块舆情和行业新闻,以前要翻财经网站、刷股吧,现在舆情宝会自动抓取汇总,还能解读消息对板块的影响,节省了至少一半的盯盘时间。
说实话,刚开始用这些工具时我也犯过不少错,比如过分依赖评分忽略个股差异,或者设置条件太死板不会灵活调整。但比起自己瞎摸索,用工具辅助确实能少走很多弯路。毕竟对散户来说,我们缺的不是精力,而是专业的分析能力和高效的信息筛选工具。
想试试的朋友可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解析和研报解析额度,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体验核心功能。觉得好用再考虑开通会员,具体的会员权益可以去小程序里看,反正我自己算下来,每年省下的时间和避免的踩雷损失,早就超过会员费了。
最后提醒一句,选股条件只是工具,关键还是要形成自己的投资逻辑。工具能帮你提高效率、降低风险,但最终的决策还得靠自己。希望大家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选股方法,少踩雷、多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