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朋友问我,现在AI板块这么火,怎么才能从一堆号称AI龙头的股票里挑到真能涨的?说实话,前两年我自己也踩过不少坑——明明看着公司名字带智能科技,结果买进去就跌,后来才发现要么是蹭概念,要么是财务数据早就有问题。这两年摸索下来,我发现选AI龙头不能只看名字,得从三个硬核维度去筛,今天就把我的实操方法分享给大家。
先说说最容易被忽略的 行业地位。很多人觉得龙头就是市值最大的那个,但真不一定。去年我关注过一家做AI算力的公司,当时市值排行业第三,结果后来才发现它的客户里有好几个头部AI大模型公司,订单量同比翻了三倍,股价直接翻倍,反超了前面两家。这种隐形龙头怎么找?我现在会用工具先看机构研报里的行业分析——比如最近半年有多少券商在研报里提到这家公司,提的频率是不是比同行高,核心观点是技术领先还是产能不足。记得有次用希财舆情宝的AI研报功能,汇总了20多家券商的研报,发现有18家都提到某公司AI芯片市占率提升至30%,这才确定它是真的在行业里有话语权,而不是单纯蹭热点。
再看 技术实力。AI公司的技术好不好,不能只听董事长在发布会上吹。我一般会重点看两个数据:一是研发费用率,连续3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公司,技术投入才扎实;二是专利数量,尤其是发明专利占比,外观设计专利多的公司反而要小心,可能是伪技术。之前我差点买了一家宣称AI算法全国第一的公司,后来用舆情宝查它的财务评分,发现研发费用率连续两年下降,专利里80%是外观专利,果断放弃了——果然三个月后它就因虚假宣传被监管处罚,股价跌了40%。这里提醒一句,技术面的风险信号特别重要,像监管处罚这种事,等新闻出来再跑就晚了,用工具的风险预警功能提前看到提示,能少亏很多。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 市场表现验证。选龙头不是选潜力股,得看资金认不认可。我每天都会用舆情宝的主力资金流向功能,看最近一周北向资金和机构资金是净流入还是净流出。比如上个月AI应用板块异动,有只股票舆情评分突然从55分涨到78分,标签从强中性变成正面,点进去看资金面数据,发现机构净买入了2个亿,龙虎榜前五全是知名游资,这种就是真资金在抢筹。相反,如果舆情评分一直在40分以下,就算公司吹得再厉害,也可能是自嗨,千万不能碰。
说到舆情评分,这是我现在选股票的第一道筛子。0-100分的评分体系很直观,80分以上强烈正面的股票,只要不是短期涨太疯,大概率能跟上板块趋势;要是低于40分,哪怕股价暂时没跌,也要警惕后面的利空发酵。我手机里存着好几只股票的舆情评分曲线,有只做AI软件的公司,从去年Q4的35分(负面)一路涨到现在的82分(强烈正面),对应的股价也翻了一倍多,这种趋势走出来,拿着才安心。
可能有人会说,自己看研报、盯资金流向太费时间,散户哪有那么多精力?其实我现在每天花在选股上的时间不到半小时,就是靠工具省下来的。希财舆情宝有个免费额度,每天能看3次舆情报告、5次研报解析,新手用来初步筛股票完全够了。比如你想找AI龙头,先用研报选股里的买入评级榜筛出最近被机构上调评级的公司,再用舆情评分从高到低排,前20名里基本能锁定5-8只优质标的,效率比以前翻了十倍。
当然,工具只是辅助,最后还是得自己判断。但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能把消息面、资金面、财务面这些零散信息整合起来,提前避开雷区、抓住主线,就已经赢在起跑线了。如果你也觉得选AI龙头像拆盲盒,不妨去微信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每天免费的舆情解析额度够用,先体验下用数据说话的踏实感。记得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推送的AI板块风口解读,能帮你及时跟上最新政策和行业动态——毕竟选龙头,得先知道风往哪吹,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