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盯盘时发现,端侧AI这个板块越来越热闹了。从上半年AI手机出货量翻倍,到智能手表、AR眼镜这些硬件都开始强调端侧AI算力,明显能感觉到行业的风口已经起来了。作为老股民,我对这种技术驱动的板块向来很关注,毕竟每一次技术革命,最先跑出来的龙头公司往往能吃到最大的红利。但说实话,前几年我在AI板块栽过跟头——那会儿也是跟风追概念,看别人说哪家公司沾边AI就买,结果财报出来一看,AI业务营收占比不到5%,纯属蹭热点,最后套了大半年才解套。
后来学乖了,选赛道龙头不能只看概念,得扎扎实实地分析。尤其是端侧AI这种技术密集型领域,散户想理清头绪真不容易。你想啊,每天光是行业研报就有几十篇,股吧里各种内幕消息满天飞,还有公司公告、专利动态、机构调研纪要……信息太多太杂,别说普通股民,就连我这种盯盘十年的人,有时候都觉得脑袋疼。
分享几个我现在选端侧AI龙头的实操思路吧,都是踩过坑后总结的经验。
第一个维度,先看行业地位。端侧AI的核心是算力+算法+场景落地,龙头公司必须在这三点上有硬实力。比如算力方面,得看芯片的制程工艺、能效比;算法上,要看模型压缩、低功耗优化的技术专利;场景落地更关键,是不是已经和手机厂商、硬件品牌达成合作,有没有实际出货数据。但这些信息散户去哪查?专利数量得去国家知识产权局翻,客户合作要扒公司公告和供应链新闻,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漏重点。
我现在每天会用希财舆情宝的AI研报功能扫一遍端侧AI的行业研报。它能直接提炼出每篇研报的核心观点,比如某公司(不具体提名)端侧AI芯片已进入头部手机厂商供应链,2025年出货量预计增长150%,或者某企业算法模型在智能手表场景下功耗降低30%,获两家头部品牌订单。不用自己啃动辄几十页的研报,5分钟就能抓住关键信息,效率高多了。
第二个维度,业绩兑现能力。概念炒得再热,没有业绩支撑都是空中楼阁。端侧AI目前还处于成长期,很多公司还在投入阶段,但至少要看到营收结构改善的信号——比如AI相关业务营收占比提升,毛利率止跌回升,或者研发投入开始转化为订单。我2023年错过一只AI龙头,就是因为没注意到它季度报里智能硬件AI解决方案收入同比增长200%这个细节,等反应过来时股价已经涨了一倍。
现在看业绩我会重点用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它不光列营收、净利润这些基础数据,还会把财务指标拆成成长能力盈利能力等六个维度打分。比如某端侧AI公司,虽然净利润还是负的,但成长能力评分从去年的62分涨到今年的78分,说明业务扩张速度在加快,这种公司就值得重点跟踪。对散户来说,不用自己算同比环比,直接看评分变化,简单直观。
第三个维度,资金关注度。真正的龙头股,机构资金肯定会提前布局。我以前喜欢看龙虎榜,但每天那么多席位数据,根本分不清哪些是真机构、哪些是游资一日游。后来发现舆情宝的舆情报告里有个主力资金流向汇总,能看到最近一周某只股票的机构净买入额、北向资金持仓变化,甚至还有龙虎榜上榜次数和净买入情况。前阵子端侧AI板块调整时,我通过这个功能发现有几只股票虽然股价跌了,但机构资金一直在净流入,后来果然率先反弹,这就是资金在偷偷建仓的信号。
说实话,散户选龙头最大的痛点就是信息不对称和时间精力有限。你想啊,机构有专门的研究员团队,我们散户只能靠自己熬夜看新闻、翻研报,很容易错过关键信息,或者被股吧里的情绪带偏。我去年跟风买过一只蹭端侧AI概念的小票,当时看股吧里都在说马上出订单公告,结果买进去就套牢——后来才知道那是游资放的假消息,要是早点看到舆情宝的风险预警提示,估计就不会踩这个坑了。
现在用舆情宝久了,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开盘前花10分钟看舆情评分。每只股票都有0-100分的评分,端侧AI板块里,我会重点关注评分在60分以上、且曲线持续向上的公司。比如上个月有只股票舆情评分从58分涨到75分,标签从强中性变成正面,我结合它的研报评级(买入)和财务评分(72分),果断建了点仓,现在已经有15%的收益。这种数据说话的方式,比单纯听消息靠谱多了。
可能有朋友会问,这种工具是不是很贵?其实还好,希财舆情宝有免费体验额度,每天都会刷新舆情解析研报解析这些功能的查看次数,像我刚才说的舆情评分、主力资金流向,免费额度基本够用。如果想解锁更多功能,开通会员的成本也不高,比起踩一次坑亏的钱,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
如果你也在关注端侧AI龙头,又觉得自己分析不过来,可以去微信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免费体验一下舆情报告和研报解析,看看是不是真的能帮你节省时间。选龙头不难,难的是用对方法、找对工具——毕竟在A股,方向对了,赚钱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