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通达信自编指标选股这事儿,我前前后后琢磨了快三年。从一开始对着教程敲代码都手抖,到现在能自己搭个简单的选股公式,中间踩的坑能装满一箩筐。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普通散户用自编指标选股到底该咋做,哪些坑千万别踩,以及我后来是怎么靠一个工具把选股效率提上来的。
先说说为啥要折腾自编指标。通达信自带的指标确实多,但每个人的交易逻辑不一样。比如我习惯看趋势+资金流,自带的MACD和成交量指标总觉得不够贴合自己的节奏,所以才想自己编一个。刚开始觉得不难,无非就是把条件写进公式里,比如收盘价>MA(CLOSE,20) AND V>MA(V,60)*1.5(股价在20日均线上,成交量放大),回测一下,胜率好像还不错。但真拿到实盘用,问题就来了——去年有段时间我用这个指标选了只票,技术面看着完美,结果买进去没两天,公司突然出了个商誉减值的公告,直接吃了个跌停。那时候我才明白,光靠技术指标选股,就像闭着眼睛开车,早晚得出事。
后来我花了两个月复盘,发现自编指标最容易踩三个坑,今天挨个给大家拆解下,都是我真金白银换来的教训。
第一个坑是参数过度优化。很多人编指标时,会对着历史数据反复调参数,比如把均线周期从20天改成23天,把成交量放大倍数从1.5倍调到1.8倍,直到回测胜率超过90%才满意。但你想过没有?这些参数是根据过去的行情量身定制的,市场风格一变,比如从震荡市变成单边上涨,指标立马就失效。我去年编过一个KDJ金叉+RSI超卖的指标,回测2022年行情胜率85%,结果2023年用的时候,十次信号里能错七次,就是因为参数太贴合过去,没考虑未来的变化。
第二个坑是只盯技术面,忽略基本面和消息面。这也是我踩得最狠的坑。就像前面说的那个商誉减值的票,技术指标看着没问题,但公司早就有商誉过高的风险,只是我当时没精力去翻财报。散户不像机构有团队研究,每天上班盯盘都费劲,哪有时间看研报、读新闻?结果就是技术指标发出买入信号,却不知道公司马上要暴雷,这种情况太常见了。
第三个坑是信号滞后,错过买卖点。自编指标大多是基于收盘价、成交量这些滞后数据,等信号出来时,股价可能已经涨了一波,这时候追进去很容易被套。我之前做短线时,用突破布林带上轨的指标选股,经常是信号出来时,股价已经到了压力位,第二天直接回调,根本没赚钱机会。
那怎么避开这些坑呢?我摸索出的办法是:自编指标只做初选,选出来的股票必须用多维度数据复筛,尤其是基本面和消息面,这两个维度是散户最容易忽略的。但问题来了,散户哪有精力去分析这么多数据?直到去年我开始用希财舆情宝,才算找到了解决方案。
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类工具是怀疑的,觉得又是割韭菜的。但用了三个月后,我发现它最实用的地方,就是把散户没精力做的多维度分析给整合了。比如它的舆情评分和财务评分,简直是为散户量身定做的。
先说舆情评分。它会给每只股票打个0-100分,对应正面、负面这些标签。比如我用自编指标选出5只股票,先看舆情评分,低于50分的直接排除,这些要么是市场情绪差,要么是有潜在利空;高于60分的再留着,说明近期消息面、资金面都比较健康。就像上个月,我用均线多头排列指标选出3只票,其中一只舆情评分只有35分(负面标签),点进去看舆情报告,发现公司刚被监管处罚,幸好没买,不然又要踩雷。
再看财务评分。它把财务数据拆成偿债能力、成长能力等6个维度,每个维度单独评分,最后给个综合财务评分。比如有只票技术指标很好,舆情评分也有70分(正面),但财务评分里偿债能力只有30分,资产负债率高达80%,这种票就算短期涨了,长期也有暴雷风险,直接排除。现在我选股票,必看这两个评分,相当于给股票做了个体检,心里踏实多了。
可能有人会问,这种工具是不是很贵?其实真不用。希财舆情宝有个微信小程序,每天都会刷新免费额度,像舆情评分、财务评分这些核心功能,不用花钱就能看。我现在每天选完股,花5分钟在小程序上查一遍评分,排除掉有风险的票,剩下的再考虑要不要买。说实话,比我之前瞎折腾省了太多时间,胜率也提高了不少。
最后再提醒一句:自编指标是个好工具,但别把它当成圣杯。散户选股,技术面只是敲门砖,基本面和消息面才是护城河。如果你也觉得分析多维度数据太费劲,不妨去微信小程序搜希财舆情宝试试,每天免费额度够用,先体验再说。毕竟炒股这事儿,工具用对了,能少走很多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