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在股市摸爬滚打了八年的散户,我以前选股时总觉得自己像个信息盲人。每天开盘前刷财经新闻,收盘后啃券商研报,半夜还在股吧看大家吵得面红耳赤,结果第二天照样踩坑——要么是利好消息出来时已经追高,要么是利空发酵了才后知后觉。后来朋友推荐我试试AI选股工具,说实话,刚开始我是怀疑的:机器能比人更懂股票?用了半年后,我才慢慢明白,AI选股器对散户来说,不是要不要用,而是怎么用才能真正帮上忙。
先说说散户选股最头疼的几个问题吧。一是信息太多看不过来。单只股票每天的新闻、研报、股东动向、资金流向就有几十条,别说全市场四千多只了,就算只盯自选股的10只,一天也得耗三四个小时。二是分不清消息真假和影响。同样一条公司业绩预增,有的是真增长,有的是靠非经常性损益,没有财务知识根本看不懂。三是容易被情绪带偏。看到股吧里有人喊目标价翻倍就冲动买入,结果套在山顶;看到利空来袭就恐慌割肉,割完发现是误传。
AI选股器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帮你解决信息处理的问题。我现在用的希财舆情宝,里面的AI舆情功能让我觉得很实用。它会实时抓全网的个股消息,不管是新闻、研报还是股吧讨论,都能汇总起来,然后用AI分析这些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最后生成一个0-100分的舆情评分。比如我之前关注的一只消费股,某天突然跌了5%,我打开舆情宝一看,它的舆情评分从前一天的72分掉到了45分,标签变成弱中性,点开详细报告才发现,是公司晚上发了个经销商库存过高的调研纪要,虽然没上新闻头条,但已经被AI捕捉到了。要是以前,我可能得等到第二天看财经早报才知道,那时候早就错过减仓时机了。
不过AI选股器也不是万能的。它能帮你筛选信息、分析数据,但最终买不买、什么时候买,还是得自己拿主意。比如舆情宝的AI研报功能,会把十几页的券商研报提炼成核心观点业绩预测风险提示这几块,我不用再逐字看研报里的套话了,直接看重点就行。但研报里说目标价50元,不代表股价一定会到50元,还得结合市场情绪、大盘走势来判断。我一般会把AI研报里的平均目标价和舆情评分结合起来看,评分高、目标价有上涨空间的股票,才会放进备选池。
说实话,刚开始用这类工具时,我也担心过付费不值。但希财舆情宝每天都有免费额度,比如舆情解析、研报解析、舆情报告这些核心功能,每天都能免费看几条,不用先花钱开通会员。我刚开始就是每天用免费额度看两只自选股的舆情评分和研报摘要,用了一个月,发现确实比自己瞎研究效率高多了——以前选一只股票要两小时,现在半小时就能把基本面、舆情面、机构观点摸清楚。后来才开通了会员,算下来一天也就几块钱,比我以前因为信息滞后亏的钱少多了。
当然,用AI选股器也得有自己的原则。别把所有决策都交给机器,比如舆情评分高的股票,也可能因为大盘暴跌跟着跌;研报评级买入的股票,也可能存在业绩不及预期的风险。AI只是工具,帮你节省时间、减少信息差,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投资逻辑来判断。
想试试的朋友,可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解析和研报解析额度,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先体验下。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里面会推送每天的市场舆情报告,就算不盯盘也能知道当天哪些板块有机会。反正免费额度不用白不用,试过觉得有用再考虑要不要深入用,总比自己闷头研究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