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做股票顾问这些年,见过太多散户朋友选股时的纠结。有的每天盯着新闻弹窗看消息,生怕漏掉什么利好;有的对着研报里的专业术语发呆,营收同比增长率毛利率变动看得头大;还有的跟风追热点,结果刚买就跌,一问才知道早有机构在悄悄出货。其实选股难,核心就一个问题:信息太多、太杂,普通人没精力也没能力把这些碎片信息串起来,更别说判断哪些是真有用的,哪些是噪音。
我自己刚入市那几年也踩过类似的坑。记得有次看到某只股票出了重大利好新闻,赶紧追进去,结果当天就跌了5个点。后来才发现,那新闻里的利好早就被机构消化完了,甚至股吧里前一天就有人在讨论利好出尽是利空——我看到的消息,其实已经是别人玩剩下的。从那以后我就明白,散户选股想摆脱被收割,就得学会用工具把复杂的信息量化,让数据替自己做初步判断。
这两年接触了不少选股工具,真正让我觉得实用的,还是我们团队参与打磨的希财舆情宝。不是自夸,它最打动我的一点,就是把散户最头疼的信息筛选和情绪判断做成了一件简单事——用一个0到100分的舆情评分说话。
这个评分怎么来的?我特地问过技术同事,它是通过AI实时抓全网的信息,包括新闻、研报、股吧讨论,甚至龙虎榜数据、股东增减持这些,然后从消息面、资金面、业绩面等五个维度去分析,最后给出一个综合分数。比如某只股票最近舆情评分85分,标签是强烈正面,那就说明市场对它的看法整体很好;要是评分只有12分,标着严重负面,那不管它现在涨得多欢,你都得留个心眼。
我自己现在看股票,第一步就是打开舆情宝看评分曲线。比如上个月有只消费股,前两周评分一直在60分左右晃悠,属于强中性,但突然有一天评分跳到了78分,标签变成正面。点进去看详细报告才发现,原来是公司刚披露的季度业绩超预期,而且机构研报里开始提下半年消费复苏有望带动业绩持续增长——这种评分突然跳升的股票,往往就是短期有机会的。
最关键的是,这个评分把市场情绪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量化了。散户选股最容易犯的错就是跟着感觉走,看到别人都说好就买,看到骂声多就卖。但舆情评分不一样,81-100分就是强烈正面,0-15分就是严重负面,标签清清楚楚,不用你自己猜。之前有个老股民跟我说,他用评分后,至少避开了三次看似利好实则利空的坑,比如有只股票出了战略合作新闻,他本来想追,一看舆情评分才35分(负面),报告里写着合作方近期有债务违约风险,果断放弃,后来那只股果然跌了10多个点。
当然,评分只是第一步,具体为什么涨为什么跌,还得看详细的舆情报告。里面会把利好利空消息一条条理出来,比如主力资金净流入5000万股东人数减少10%技术面MACD金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数据。而且每天都有免费查看额度,不用花钱就能看个大概——对散户来说,先免费体验,觉得有用再考虑要不要深入用,这种模式很实在。
现在我每天开盘前都会花10分钟,用舆情宝扫一遍自选股的评分和趋势。哪些评分在往上走,哪些突然掉下来,心里大概就有数了。不像以前,光看新闻研报就得耗一上午,还经常抓不住重点。
如果你也觉得选股时信息太多理不清,或者总被市场情绪带着跑,真的可以试试用量化工具帮自己减负。想体验的话,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就行,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评分和报告额度,不用下载app,微信里就能用。刚开始可能觉得数据有点多,但用两天就会发现,比起自己瞎琢磨,让评分和报告替你做初步筛选,效率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