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人问我:之前在一个投资APP上投了钱,现在平台登不上去了,钱还能找回来吗?每次看到这种问题,我都挺揪心的。说实话,从我的经验来看,投资类APP被骗后,钱能不能追回来,真的要看具体情况,但总体来说难度不小。今天就结合我这些年见过的案例,聊聊这个话题,更重要的是,普通人该怎么避免掉进这类坑里。
先说说能不能追回这件事。如果是遇到那种一开始就奔着骗钱来的杀猪盘APP,比如虚假炒股软件、虚拟货币骗局,对方可能早就把服务器设在境外,资金走的是私人账户,等你发现不对劲时,他们早就卷款跑路了。这种情况下,就算报警、找监管部门,流程也会很长,能追回全额的概率其实不高。我之前见过一个案例,有人在某荐股APP上跟着买所谓的内部票,结果平台突然打不开,报警后警方追查了大半年,最后只追回了不到三成的损失。
但如果是正规平台出了问题,比如有资质的券商APP因为系统故障导致交易异常,或者银行理财APP延迟兑付,这种情况通过协商、投诉到监管部门,追回的可能性会大很多。所以关键还是得先分清你用的APP到底是不是正规军。
不过比起事后追讨,我更想强调事前防范。毕竟钱一旦被骗,就算能追回一部分,时间和精力成本也耗不起。分享几个我自己总结的防骗习惯,普通人照着做,能避开90%的坑。
第一,先查身份证。任何投资类APP,先别急着注册充值,先去证监会、银保监会官网查有没有备案资质。比如炒股要通过持牌券商,基金要通过有基金销售牌照的机构,期货必须是期货公司。没有资质的APP,哪怕宣传得再诱人,直接卸载就对了。我之前帮一个朋友看他手机里的智能投顾APP,名字起得挺专业,结果一查,连最基本的基金销售牌照都没有,这种就是典型的三无产品。
第二,别信稳赚不赔。这两年我发现,骗子的话术越来越高级了,不直接说保本保息,改成AI智能选股,胜率90%跟着机构操盘,收益翻倍。但你想啊,连机构都有亏损的时候,哪有什么稳赚不赔的买卖?我自己做股票这么多年,见过太多因为贪心高收益,结果本金都没了的人。记住,但凡承诺无风险高回报的,都是骗局。
第三,信息多验证,别被单一信源忽悠。这一点特别重要,也是我自己踩过坑后总结的教训。以前我刚炒股时,看到某个APP推送某公司重大利好,即将翻倍,就容易冲动买入。后来才发现,很多所谓的利好要么是过时消息,要么是被夸大的,甚至是伪造的。现在我养成了一个习惯,看到任何投资相关的消息,都会先去验证真实性。
比如去年有个朋友跟我说,他在一个APP上看到某新能源公司获得大额订单,股价要起飞,想重仓买入。我当时就提醒他,先去查这家公司的官方公告,再看看有没有权威媒体报道。结果一查,所谓的大额订单根本没在公司公告里出现,反倒是在一些小网站上有零星转载,来源不明。后来用我常用的希财舆情宝查了一下这家公司的舆情报告,风险预警里直接标了存在信息披露异常风险,舆情评分只有35分,属于负面标签。当时我就劝他别碰,没过多久,这家公司就因为虚假宣传被监管处罚了,股价跌了快一半。
说实话,以前我自己验证信息要翻好几个网站,研报、新闻、监管公告一个个找,费时又容易漏重点。现在用舆情宝,主要是图它方便——它能实时抓取全网的信息,不管是公司公告、新闻报道,还是监管处罚、股东增减持这些,都会汇总到一份舆情报告里,还会用AI分析这些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比如上面说的那家公司,舆情宝的风险预警直接把监管处罚风险标红了,我一看就知道有问题,不用自己再去翻一堆资料。而且每天它都有免费的舆情报告查看额度,像我这样每天看几只股票的情况,免费额度基本够用,不用花冤枉钱。
第四,发现不对劲,立刻止损。如果已经在APP上投了钱,发现提现困难、客服失联,或者APP频繁闪退,千万别抱有再等等可能就好了的幻想。立刻保留所有证据——充值记录、聊天记录、APP截图,然后报警,同时向中国互联网金融举报信息平台、12315投诉。我见过有人因为舍不得已投的钱,被骗子忽悠再充一笔就能提现,结果越陷越深,这种时候及时止损比什么都重要。
其实说到底,投资被骗很多时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我们普通人很难快速分辨APP的真假、消息的虚实。但现在有工具能帮我们降低这种不对称,比如我常用的希财舆情宝,它的风险预警功能里,像监管处罚、商誉减值、机构评级异动这些坑,都会直接提示,不用自己去当侦探。如果你平时也喜欢研究股票,担心踩坑,不妨去微信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每天免费看看舆情报告和评分,花几分钟就能避开很多风险,比真的被骗后追悔莫及强多了。
最后想说,投资没有捷径,任何时候都要记住不懂不投。如果实在没时间研究,至少先把防骗四步做好:查资质、不信高收益、多验证信息、及时止损。希望大家都能擦亮眼睛,守住自己的钱袋子。对了,想每天收到免费的舆情分析,也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里面会推送一些关键的市场信息,不用自己整天盯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