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入市那几年,我特别怕看到央行开展XX亿逆回购的新闻。明明知道是释放流动性,可第二天股市该跌还是跌,次数多了就犯嘀咕:这逆回购到底跟股市涨跌有啥关系?后来带过不少新手,发现大家基本都有这个困惑——逆回购后股市会涨吗?今天就结合我这十年的实操经验,掰开揉碎了聊聊这个问题,顺便说说普通散户怎么高效利用这类消息做决策。
先搞清楚逆回购是啥。简单说,就是央行借钱给银行,银行拿国债当抵押,到期银行还钱,央行收回资金。对股市来说,这事儿的核心在钱:央行逆回购相当于往市场放钱,银行手里钱多了,理论上可能通过贷款、理财等渠道流到股市;反过来,如果央行收回逆回购(比如逆回购到期不续作),就是从市场抽钱。所以单看操作方向,逆回购确实跟流动性直接相关。
但为啥实际中逆回购和股市涨跌经常不同步?这就得看三个关键变量了。第一个是规模。去年12月有次央行单日逆回购放了8000亿,当天创业板指直接涨了2%,因为这规模远超市场预期,资金面一下子松了;但如果只是常规的100亿、200亿操作,对股市基本没影响,就像往游泳池里滴两滴水。第二个是期限。7天期逆回购多是对冲短期资金紧张(比如月末、季末银行缺钱),14天期可能偏中期调节,而如果连续几周都是14天期,说明央行想引导资金利率中枢下行,这种信号对股市的影响比单日操作更持久。第三个最关键——市场预期。比如今年3月市场一直传央行要降准,结果央行连续三天搞逆回购,大家一看降准没戏了,反而因为预期落空,股市当天跌了1.5%。
说到这儿,估计有人要问:那怎么判断逆回购对当下股市的实际影响?我以前也踩过坑,盯着逆回购数据埋头算,结果忽略了资金到底有没有真的进股市。后来养成一个习惯:先看资金有没有进,再看市场情绪接不接受。
资金有没有进看两个指标:一是主力资金流向,二是龙虎榜数据。以前我得挨个网站查,现在用希财舆情宝的资金面分析功能,打开就能看到当天主力资金净流入的板块,比如逆回购释放流动性时,科技、券商这类对资金敏感的板块往往先动。而且它还能看龙虎榜机构席位的买卖情况,要是机构趁着逆回购大举买入某板块,那信号就比较明确了。
市场情绪接不接受更重要。同样是逆回购,牛市里可能被解读为放水助推行情,熊市里却可能被理解为市场缺钱才需要放水。这时候得看大盘情绪分,我现在每天早上打开舆情宝,先扫一眼大盘情绪分——0-100分,60分以上算情绪不错,适合关注机会;40分以下就得谨慎。比如上个月有次逆回购规模5000亿,但大盘情绪分只有35分,说明市场对流动性利好不买账,果然当天股市震荡没涨。
除了这两点,还得结合股市自身趋势。要是当前股市处于舆情宝趋势评级里的上涨趋势,逆回购释放流动性可能成为助推器;但如果是下跌趋势,单靠逆回购很难扭转方向。我记得今年2月有次逆回购放了1万亿,可当时股市趋势评级是下跌,舆情评分多数个股在40分以下(负面区间),结果当天高开低走,就是因为大趋势没转过来。
这里插句实在话,以前我每天要花两小时整理逆回购数据、资金流向和新闻评论,现在用希财舆情宝的免费额度,这些信息打开就能看——每天刷新的舆情报告里有资金面汇总,机构报告能看到券商对流动性的解读,关键是不用盯盘,公众号还会推送自选股的资金异动提醒。对散户来说,时间成本也是成本啊。
最后总结下:逆回购本身不直接决定股市涨跌,得看规模、期限、市场预期,更要结合资金流向、市场情绪和股市趋势。普通投资者没必要自己埋头算,找个能整合这些信息的工具会高效很多。想试试的朋友,可以搜索微信小程序希财舆情宝,每天免费额度能看资金面分析和舆情评分,先体验下用数据辅助决策的感觉,比瞎猜靠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