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最近后台总收到私信问高商誉股票能不能买手里的票商誉十几亿,要不要赶紧卖。作为在市场里摸爬滚打了快十年的人,我太懂这种纠结了——高商誉这东西,说它是定时炸弹吧,有些股票带着高商誉照样涨得好好的;说它安全吧,每年年报季总有几家公司因为商誉减值亏到退市,散户踩雷后欲哭无泪。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高商誉股票到底好不好,普通投资者该怎么避开坑、抓住机会。
先得说清楚,商誉到底是个啥。简单讲,就是上市公司并购其他公司时,支付的钱超过对方净资产的部分。比如A公司花10亿买了家净资产3亿的公司,多花的7亿就记为商誉。理论上,这7亿是看好并购标的未来能赚更多钱,可现实里,不少公司并购时头脑发热,明明对方不值这个价,硬要溢价收购,商誉就成了虚胖的数字。
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2023年有家上市公司,商誉规模是净资产的1.2倍,相当于把家底全押在了并购的公司上。结果年报一出,并购标的连续三年没完成业绩承诺,公司一口气计提了60亿商誉减值,直接从盈利5亿变成亏损55亿,股价连续五个跌停。当时有个粉丝哭着说,他重仓这只票,半个月账户缩水40%,早知道商誉这么吓人,说啥也不买。
但你要说高商誉股票全是雷,也不对。去年我关注的一家科技公司,商誉占净资产60%,但并购的子公司每年都超额完成业绩,现金流稳定,股价两年涨了150%。所以问题的关键不在高商誉本身,而在这商誉背后的资产实不实。
那普通投资者怎么判断高商誉股票能不能碰?分享几个我自己常用的方法,都是踩过坑、爬起来总结的经验。
第一步,先看商誉占净资产比例。这是最直观的指标。如果商誉占比超过50%,就得打起十二分精神;超过100%的,除非你对公司基本面研究得透透的,否则别轻易碰。记得2022年有只消费股,商誉占比75%,当时研报吹行业龙头,并购协同效应显著,结果年报商誉减值30亿,股价从20块跌到6块,多少散户被埋在里面。
第二步,查并购标的业绩承诺。上市公司并购时都会签业绩承诺,比如未来三年净利润不低于1亿、1.2亿、1.5亿。你去翻公司年报、公告,看看过去几年有没有完成。要是连续两年没达标,或者利润大幅下滑,商誉减值的风险就很大。我之前帮朋友分析一只票,发现它并购的子公司连续三年业绩承诺完成率不到60%,当时就劝他赶紧卖,三个月后果然计提减值,他躲过了25%的跌幅。
第三步,关注现金流和负债。有些公司商誉高,同时负债也高,现金流还紧张,这种三高组合最危险。商誉减值需要真金白银计提,没钱的公司一旦减值,很可能直接ST。去年退市的某只医药股,就是商誉20亿、负债30亿、现金流负5亿,最后撑不住退市了。
第四步,盯紧风险信号。比如管理层突然离职、并购标的核心团队出走、行业政策收紧(比如教培行业双减政策后,很多公司商誉减值),这些都是商誉可能爆雷的前兆。说实话,散户自己搜集这些信息太难了,财报几百页,公告天天发,根本看不过来。
也是因为这个痛点,我后来开始用工具辅助分析。去年接触到希财舆情宝,发现它的风险预警提示功能特别实用。它会实时抓取上市公司公告、研报、股吧里的信息,专门把商誉减值相关的风险点拎出来,比如公司公告称子公司业绩未达预期,存在商誉减值风险某券商研报提示:该公司商誉占比过高,需警惕年报减值。这些信息不用你自己翻财报,点开舆情报告就能看到。
记得今年一季度,我持仓的一只股票突然在舆情宝的风险预警里出现商誉减值风险提示,当时赶紧去看公司公告,果然提到子公司营收下滑,正在进行商誉减值测试。虽然最后只减值了2亿,没到暴雷程度,但我还是减了半仓,避免了后面10%的回调。说实话,散户炒股最怕的就是信息滞后,等你看到新闻时,股价早就跌完了,有个工具提前预警,心里踏实多了。
当然,高商誉股票也不是不能买。如果并购标的业绩持续超预期,商誉反而会变成优质资产。比如某新能源公司,2020年并购的电池厂,这几年业绩每年增长30%,商誉不仅没减值,还因为子公司盈利带动股价上涨,这种就是机会。但怎么发现这种机会?还是得靠分析,靠信息及时。
最后想说,高商誉股票好不好,没有标准答案。它可能是金矿,也可能是陷阱,关键看你有没有能力分辨。普通投资者精力有限,与其自己埋头翻财报、猜公告,不如借助工具降低风险。希财舆情宝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报告额度,里面的风险预警、舆情评分这些功能,不用花钱也能看,就算不开会员,也能帮你避开不少坑。
如果你也经常纠结这只票商誉高不高会不会减值,不妨去微信小程序搜索希财舆情宝,免费体验一下。毕竟炒股嘛,少踩一个雷,可能就等于多赚10%。觉得有用的话,也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会推送市场热点和风险提示,不用盯盘也能掌握关键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