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朋友问我,融资账户怎么用才能不亏?说实话,这几年我见过太多散户因为融资操作不当,把原本小赚的行情做成巨亏。今天就掏心窝子聊聊,融资买入最忌讳的三个字,都是我从实战里摔出来的教训,尤其最后一个,90%的人都踩过坑。
第一个字:瞎——瞎跟风,信息抓不住重点
上个月有个老股民大哥找我,说他融资买了某新能源股,结果一周跌了20%。我问他为啥买,他说看股吧都在说政策利好,机构要进场。你想啊,股吧里的消息真真假假,政策利好具体利好哪个环节?机构进场是增持还是调研?这些关键信息他压根没搞清楚。
散户做融资最容易犯的错就是信息过载+分析错位。每天打开软件,新闻、研报、股吧评论满天飞,到底哪个是真影响股价的?哪个是机构放出来的烟雾弹?我自己刚做融资时也一样,盯着屏幕刷消息,刷到凌晨两点,第二天照样踩雷。后来我才明白,不是信息不够,是不会筛选和分析。
现在我看股票,第一步会用希财舆情宝查舆情评分。就拿那位大哥买的新能源股来说,他买之前要是查一下,当时舆情评分才32分,标签是负面,报告里明明白白写着行业产能过剩预警和主力资金连续3日净流出。这种时候哪怕政策喊得再响,股价趋势已经走坏了,融资进去就是接盘。
舆情宝这点做得挺实在,它能把全网的新闻、研报、股吧讨论都抓过来,用AI拆解成利好/利空,还分了消息面、资金面、业绩面这些维度。比如某只股票突然涨了,你点进去就能看到股价异动原因,是主力拉的还是消息刺激,资金流向、龙虎榜数据都列得清清楚楚。不用自己对着屏幕瞎猜,这才是做融资该有的信息效率。
第二个字:满——满仓干,风险完全不设防
不满仓怎么赚大钱?这是我听过最多的误区。去年有个年轻人,融资满仓追了一只热门概念票,结果赶上监管问询,连续两个跌停。强制平仓那天他给我打电话,声音都抖了:本金亏完了,还倒欠券商钱。
融资本身就是杠杆,相当于借钱炒股,满仓操作等于把风险放大了一倍。你得知道这只股票到底值不值得重仓,公司底子牢不牢。我现在看一只股票能不能融资买,一定会先查它的财务评分。希财舆情宝有个AI财务评分功能,会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这些维度打分,比如某消费股近一年财务评分85分,说明公司现金流、毛利率都很健康,就算短期波动,抗跌性也强;要是评分低于40分,比如商誉减值风险高,资产负债率超过80%,这种票我碰都不碰,更别说融资了。
而且它还有个大盘情绪分,每天开盘前看一眼,分数高说明市场情绪好,能适当仓位;分数低就减仓,避免满仓挨揍。融资炒股,活下来比赚快钱重要,这点一定要刻在脑子里。
第三个字:拖——不止损,小亏拖成大窟窿
再等等,说不定能反弹,这句话害了多少人?我见过最可惜的一个案例,2023年有个大姐融资买了某科技股,跌了5%的时候舍不得割,想着业绩马上披露,肯定能涨回来。结果业绩爆雷,连续三天大跌,等她想止损时,账户已经穿仓了。
止损的核心是提前认怂,但什么时候止损?不能凭感觉。现在我用舆情宝的风险预警提示功能,比如某只股票出现监管处罚机构评级下调这种利空,系统会直接标红提醒。前阵子我持仓的一只票,突然收到股东大额减持的预警,虽然当时只跌了3%,但舆情评分从72分掉到45分,趋势评级也从上涨变成震荡,我立刻减了融资仓位,后面果然又跌了12%,算是躲过一劫。
它的趋势评级也挺实用,每天更新上涨/震荡/下跌,比如一只股票趋势评级是下跌,MACD死叉,KDJ超卖,这种时候融资进去就是逆势操作,十有八九要亏。
其实散户做融资,缺的不是勇气,是工具和方法。信息不对称、分析不到位、风险看不见,这三个痛点不解决,再牛的行情也抓不住。我现在每天花10分钟用希财舆情宝扫一遍持仓股,看看舆情评分有没有掉,财务指标稳不稳定,风险预警有没有新提示,心里踏实多了。
关键它对散户很友好,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解析、研报解析额度,打开微信小程序搜希财舆情宝就能用,不用下载APP。你要是不确定哪只股票能不能融资买,先查个舆情评分和财务评分,心里有底了再下手,总比瞎买强。当然,会员功能更全,具体权益你们可以自己去看,反正我觉得花点小钱买个信息差,比亏在市场里划算多了。
最后说句实在话,融资是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放大收益,用不好就是放大器。记得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推送的市场动态和舆情报告,不用盯盘也能掌握核心信息。投资这事儿,小心驶得万年船,你说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