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很多朋友问我,正常的市盈率范围到底是多少?看到一只股票PE 20倍,算高还是低?说实话,我刚入市那会也被这个问题困扰过。当时觉得PE越低越安全,专门挑PE 10倍以下的股票买,结果有些拿了半年一动不动,有些甚至还跌了。后来才慢慢明白,市盈率的正常范围从来不是一个固定数字,得结合行业、公司阶段、市场环境一起看。
先说说不同行业的差异。银行股PE普遍低,常年在5-10倍晃悠,你要说15倍以上,那就算高了;但科技股不一样,我见过不少高成长的科技公司,PE 50倍甚至100倍都算正常,因为人家业绩增速能到30%、50%,利润涨得快,PE反而会慢慢降下来。就像前两年新能源板块,很多公司PE上百,当时有人觉得泡沫大,结果人家营收增速跟着上来了,后来PE反而回落了。所以不能拿银行股的PE去套科技股,不然很容易错过机会,或者踩错节奏。
同一行业里,公司处于不同阶段,PE的正常范围也不一样。比如一家刚上市的生物医药公司,还没盈利,PE是负的,但如果它的核心产品快获批了,市场可能愿意给它高估值;而一家成熟期的消费公司,PE 30倍可能合理,但如果到了50倍,就要小心了——除非它能证明自己还有高增长的潜力。我之前遇到个散户朋友,看到一家白酒公司PE 40倍,比同行平均高10倍,觉得肯定要跌,结果人家那年营收增长25%,远超同行,后来PE反而因为利润增长降下来了。所以光看PE数字没用,得看公司有没有支撑高PE的底气。
那怎么判断PE到底合不合理?我自己的经验是,至少要结合三个东西:业绩增速、行业平均PE、公司基本面。比如PEG(PE/业绩增速),如果PEG小于1,说明PE可能被低估;大于1,就要警惕是不是高估了。但散户自己算PEG挺麻烦的,得查财报里的净利润增速,还要看未来预测,容易出错。而且行业平均PE也不好找,不同数据源统计的范围不一样,有时候查到的可能是过时的数据。
这时候工具就很重要了。我现在看PE的时候,不会只盯着股价除以每股收益那个数字,会用希财舆情宝的AI估值功能。它不用我自己算,会直接结合公司的业绩预测、财务健康状况,还有行业对比,告诉我这只股票现在是高估还是低估,未来有没有上涨空间,什么价位算安全买点。之前有只股票,PE看着比同行低10倍,我差点想买,结果用舆情宝一看,AI估值显示高估,因为它的业绩增速预测只有5%,而同行平均增速15%,后来果然年报出来业绩不及预期,股价跌了10%多。
还有个误区得提醒大家:PE低不代表便宜,PE高也不代表贵。有些公司PE只有5倍,但可能是因为它有大额商誉减值风险,或者主营业务在萎缩,这种低PE其实是陷阱。我见过散户买了PE 8倍的制造业股票,结果年报一出商誉减值几个亿,直接亏损,股价腰斩。这时候光看PE没用,得看公司的基本面有没有问题。希财舆情宝的舆情评分就能帮上忙——如果一只股票PE很低,但舆情评分只有20分(负面标签),说明市场对它的预期很差,可能有潜在风险,这时候就得小心了。
其实散户看PE最头疼的,是信息太多太杂,自己分析不过来。比如想知道行业平均PE,得一个个查公司数据;想了解业绩增速,又不会看研报里的预测;好不容易看完这些,可能又忽略了政策风险。我之前也是这样,每天花两三个小时查资料,还经常漏信息。现在用希财舆情宝就省事儿多了,它的AI研报功能会把全网的研报核心要点提炼出来,直接告诉我机构对这家公司的业绩预测、综合评级,还有行业动态。比如上个月新能源政策出来,我通过舆情宝的风口解读,很快就知道哪些细分板块受益,再结合这些公司的PE和估值情况,效率高多了。
当然,工具只是辅助,最终还是得自己判断。但对散户来说,能用低成本的工具避开一些明显的坑,提高判断的准确率,已经很值了。现在希财舆情宝有免费体验,每天都会刷新舆情解析、研报解析的免费额度,不用花钱也能看看你手里股票的PE是否合理,估值有没有空间。我每天早上都会打开希财网公众号,看看自选股的舆情报告,有什么紧急消息或者风险预警,它会直接推送给我,不用全天候盯盘。
如果你也想试试,不用下载APP,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就能用。反正免费体验,每天看看舆情评分和估值判断,帮自己避开PE的陷阱,何乐而不为呢?毕竟炒股这事儿,小心驶得万年船,多一个靠谱的工具,就少一分踩坑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