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入市那几年,我总觉得分析大盘是件特别玄乎的事——明明前一天新闻里说经济数据向好,第二天指数却跌了;有时候晚上美股大涨,A股开盘反而高开低走。后来花了三年时间啃宏观经济书、跟踪资金流向,加上每天复盘市场动态,才慢慢摸到点门道:大盘指数的涨跌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就像做菜要调味,少了哪样都不对味。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到底哪些因素在悄悄操控着大盘的走向。
先得说清楚,咱们常说的大盘指数,比如上证综指、深证成指,本质上是一篮子股票的平均价格。选哪些股票、每个股票占多少权重,规则不同,指数反映的东西就不一样。但不管哪种指数,最终涨跌都绕不开这五个核心因素,少一个都分析不透。
第一个绕不开的,肯定是宏观经济基本面。你想啊,股市是经济的晴雨表,企业盈利好了,股价自然有支撑,指数才能往上走。我平时会重点看三个数据:GDP增速(经济大方向)、PMI(制造业景气度,每月初公布,特别及时)、还有企业盈利数据(尤其是A股权重板块,比如金融、消费的季度财报)。举个例子,2023年二季度制造业PMI回到扩张区间,那段时间大盘就明显比一季度稳——企业订单多了,利润增长预期强,资金才敢进场。不过这里有个坑:经济数据和股市走势经常不同步,有时候数据还没变好,股市已经提前涨了(因为资金在炒预期),等数据公布反而跌了(利好出尽)。这点新手特别容易踩雷,得慢慢品。
第二个关键因素,是市场里的钱够不够。股市说到底是资金推动型的,没钱再好的公司也涨不起来。我每天必看的资金指标有三个:一是央行的麻辣粉(MLF)和逆回购操作(判断市场利率高低,利率低说明钱松,利好股市);二是北向资金流向(外资聪明钱,连续流入往往代表外资看好A股);三是公募基金的仓位(如果股票型基金仓位超过85%,说明机构手里子弹不多了,后续上涨动力可能减弱)。去年11月央行降准那天,我盯着北向资金,半天就净流入了120亿,当天大盘直接跳空高开——钱一多,买盘就强,指数想不涨都难。但反过来,如果连续三周央行净回笼资金(就是从市场收回钱),这时候就得小心,资金面紧了,大盘很容易蔫下去。
第三个因素,政策风向比天气预报还重要。有时候一个政策出台,能直接让大盘改道。比如2022年11月地产三支箭政策出来,当天房地产板块集体涨停,带着大盘从2900点一路冲到3300点;今年初中特估政策吹风,基建、银行这些低估值权重股直接把上证综指推高了200点。但政策解读是个技术活,不是所有政策都能影响大盘。我总结了个小技巧:重点看国家级文件(比如国务院、央行发的)和行业顶层规划(比如新能源、人工智能的产业政策),地方政策或部门细则影响往往局限在板块,对大盘拉动有限。不过政策解读太专业,普通散户很难第一时间理清逻辑——我自己以前就吃过亏,看到某某行业支持政策就冲进去,结果发现跟大盘关系不大,白折腾。
第四个因素,得看大块头的脸色。大盘指数里,权重股(比如茅台、工行、宁德时代)的影响比小盘股大得多。以上证综指为例,金融、消费、能源这三个板块占了近60%的权重,只要这三个板块跌,大盘基本好不了。去年10月茅台跌了8%,光它一只股票就拖累上证综指跌了15个点——你说气人不?所以分析大盘时,我会先打开板块涨幅榜,看看权重板块(银行、保险、白酒、新能源)是涨是跌,涨的话有没有量(没量可能是假涨),跌的话有没有资金护盘(比如国家队出手)。比如今年3月新能源板块跌得狠,但银行股一直在横盘,所以大盘没跌太惨,就是因为银行股托住了指数。
第五个,别忽略国际市场的蝴蝶效应。A股早就不是关门自己玩了,美股、汇率、国际局势都会影响大盘。我每天睡前必看美股三大指数(道指、纳指、标普),如果美股大跌,第二天A股开盘大概率低开(除非有特别大的利好对冲)。还有人民币汇率,去年汇率从7.3升到7.0那段时间,北向资金疯狂流入,大盘也跟着反弹——因为外资买A股,得先换人民币,汇率涨意味着他们的收益能多换点美元,自然愿意进场。不过国际因素对大盘的影响是短期冲击,很少改变长期趋势,比如今年美联储加息,A股虽然开盘会波动,但后面该涨还是涨,不用太恐慌。
说到这儿,估计有朋友要问了:这些因素我都知道,但每天看GDP、盯北向资金、解读政策,累都累死了,有没有简单点的办法?说实话,我以前也每天花4小时复盘,后来发现散户根本拼不过机构——他们有团队分析,我们就一个人,信息又杂又慢。直到去年用了希财舆情宝,才算把自己从信息海里捞出来。
就说判断大盘适不适合进场吧,以前我得看资金面、情绪面、政策面,调来调去头都大了。现在打开舆情宝,直接看大盘情绪分——它用0-100分量化当天市场情绪,60分以上算情绪好,适合适当加仓;40分以下就是情绪差,得控制仓位。比如上个月有天情绪分跌到35分,我当天就没敢开新仓,果然下午大盘跌了2%。还有政策解读,以前看到某某行业规划出台,我得自己查影响哪些板块、逻辑是什么,现在舆情宝的风口解读功能会直接说: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延长,上游锂矿企业受益(逻辑:需求增加→锂价上涨→企业盈利改善),连受益链条都标出来了,新手也能看懂。
最让我惊喜的是免费体验机制——每天打开微信小程序,都能免费看3次舆情报告、2次研报解析,像大盘情绪分、风口解读这些核心功能,免费额度完全够用。我算了下,就算不开会员,每天花10分钟看看这些数据,比以前瞎操作强多了。当然,如果想解锁更多功能(比如财务评分、估值分析),可以看看会员权益,不过新手先用免费功能试试水,完全够用。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分析大盘不是为了预测明天涨还是跌,而是搞清楚现在市场处于什么阶段——是资金宽松的上涨期,还是政策收紧的调整期?只有知道了大方向,才能决定是重仓、轻仓还是空仓。如果觉得自己分析太累,不妨试试工具辅助,毕竟散户的优势就是灵活,没必要跟机构拼体力。
对了,想每天免费看大盘情绪分和风口解读的话,可以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额度会刷新;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早上8点会推送当天核心政策解读,不用盯盘也能抓住关键信息。工具是死的,人是活的,用对了工具,分析大盘真的能省一半力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