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财网 >  知识 >  股票

溢价为负成交对股票的影响 一文看懂机会与风险

资深汪经理            来源:希财网
我要入驻
资深汪经理 股票顾问
贴心姐姐 专业服务
咨询TA

最近有个老股民朋友问我,说他持仓的一只股票突然出现大宗交易折价成交,折价率还不低,他赶紧跑来问我:这是不是机构在跑路?我要不要跟着卖?其实不光是大宗交易,平时我们看可转债、ETF的时候,也经常会碰到溢价率为负的情况,很多散户一看到负字就慌,觉得肯定是利空,其实这里面门道不少,今天我就结合自己这些年的观察,跟大家聊聊溢价为负成交到底对股票有什么影响,哪些是真风险,哪些可能是机会。

溢价为负成交对股票的影响 一文看懂机会与风险

先搞清楚:什么是溢价为负成交?

说真的,溢价这两个字听起来挺专业,但说白了就是价格差。比如你去买东西,标价100块的东西,你80块买到了,这就是折价(溢价为负);要是120块买的,就是溢价。放到股票相关的交易里,常见的溢价为负(折价)场景主要有三种:可转债转股溢价率为负、ETF二级市场价格低于IOPV(净值)、大宗交易折价成交。这三种情况对股票的影响完全不一样,得拆开说。

第一种:可转债转股溢价率为负——对正股是利好还是利空?

先解释下什么是转股溢价率。可转债可以转换成股票,转股价格是固定的,比如一张100元的可转债,转股价20元,那一张就能转5股股票。如果现在正股股价是22元,转股后的股票市值就是5×22=110元,比可转债价格(假设105元)高,这时候转股溢价率就是正的((105-110)/110×100%,但实际公式更复杂,这里简化说);要是正股股价跌到18元,转股后市值5×18=90元,可转债价格却还是100元,这时候转股溢价率就是负的——也就是说,直接买可转债再转股,比直接买股票还便宜。

这种情况常见吗?不算特别多,但熊市里偶尔会出现。去年有只新能源行业的可转债就出现过转股溢价率-3%的情况,当时很多人问我能不能套利。我的经验是,转股溢价率为负,本质上是市场觉得正股短期可能涨,或者可转债跌多了。

对正股的影响呢?短期可能有支撑。因为这时候会有资金买入可转债然后转股卖出(套利),相当于间接买入正股,尤其是规模小的可转债,套利资金可能会带动正股短期上涨。但长期来看,还要看正股本身的基本面,要是公司业绩不行,光靠套利资金撑不住。

不过要注意,转股有个转股期,不是随时能转的。如果还没到转股期,溢价为负只是纸上富贵,没法套利,对正股影响不大。我之前就见过一只医药可转债,在转股期前三个月溢价率-5%,结果正股一直跌,等转股期到了,溢价率早就转正了,白等一场。

第二种:ETF折价成交——跟踪的指数会跌吗?

ETF(交易所交易基金)大家应该不陌生,比如沪深300ETF,它的价格按理说是跟着IOPV(基金实时净值)走的。但二级市场交易时,价格可能会偏离IOPV,要是ETF价格比IOPV低,就是折价(溢价为负)。

这种情况大多是短期情绪导致的。比如某天大盘突然暴跌,散户慌了,拼命卖ETF,导致ETF价格跌得比IOPV还快,就会出现折价。这时候对ETF跟踪的指数成分股有影响吗?基本没什么直接影响。因为ETF的折价本质是二级市场交易行为,跟成分股的基本面没关系。

举个例子,今年年初某科技ETF因为重仓的几只半导体股突发利空,二级市场价格半小时内跌了5%,但IOPV只跌了3%,折价率到了-2%。当时很多人问我是不是半导体板块要崩盘了,其实就是散户恐慌性抛售导致的短期折价。后来套利资金(比如机构用一篮子股票申购ETF然后卖出)介入,折价很快就收窄了,板块也没崩盘。

不过,如果一只ETF长期折价(比如连续一周折价率超过1%),可能说明市场对这个板块长期不看好,这时候就得小心了——但这种情况很少见,大部分ETF折价都是短期的。

第三种:大宗交易折价成交——机构在偷偷出货?

这个是散户最关心的,也是最容易被吓到的。大宗交易是机构之间的大额交易,价格通常会比二级市场收盘价折价(溢价为负),常见的折价率在1%-5%,偶尔会到10%以上。

很多人一看到大宗交易折价10%,第一反应就是机构在跑路,赶紧卖。但我这些年见过不少折价后反而涨的例子。去年有只消费股,连续三天大宗交易折价成交,折价率分别是8%、7%、6%,当时股吧里全是主力出货的声音,散户跑了不少。但我去查了下那几天的龙虎榜和股东数据,发现买方其实是几家公募基金,卖方是一家私募——后来才知道,是私募到期清盘,公募趁机低价接货,两个月后股价涨了30%。

所以,大宗交易折价成交,关键要看谁在卖、谁在买。如果卖方是小非(持股5%以下的股东),或者机构正常调仓,折价可能只是为了快速成交,不一定是利空;要是卖方是控股股东、董监高,而且折价率特别高(比如超过15%),那就要小心了,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看好公司短期走势。

另外,还要看折价成交的量。如果单日大宗交易成交量占总股本的1%以上,可能会对短期股价有压力,因为接货的机构可能会在二级市场慢慢卖;要是成交量很小(比如0.1%以下),基本可以忽略。

溢价为负时,散户最该注意什么?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个:别单看溢价为负这一个指标就做决策。我的经验是,得结合资金动向、市场情绪和公司基本面一起看。

比如去年那只消费股的大宗交易,我当时为什么没慌?因为我除了看折价率,还看了三点:一是买方是机构,不是游资;二是公司刚发了业绩预告,净利润增长20%,符合预期;三是当时整个消费板块的舆情评分(用我们希财舆情宝看的)是65分,属于正面评级,市场情绪并不差。这三个因素一结合,就知道不是利空。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去查股东数据、看业绩预告、分析市场情绪啊?这其实也是很多散户的痛点——信息太多太杂,根本理不清,看到折价就慌,看到溢价就追,结果总是被收割。

后来我自己做投资时,就习惯用工具辅助。比如我们团队做的希财舆情宝,它有个主力资金流向功能,能实时看到大宗交易的买方卖方类型(机构、游资、散户),还有舆情评分——刚才说的消费股,当时舆情评分65分,说明市场情绪正面,折价可能只是短期行为。另外,它还能汇总利好利空消息,比如公司有没有突发利空、机构评级有没有下调,这些都能帮我快速判断折价背后是机会还是风险。

关键是,现在微信搜索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报告和主力资金流向可以看,不用花钱就能先试试效果。对散户来说,与其自己瞎猜,不如花几分钟看看专业工具的分析,至少能避免踩坑。

总结:溢价为负不可怕,关键看为什么负

最后想说,溢价为负(折价)本身只是一个交易现象,没有绝对的利好或利空。可转债转股溢价率为负可能是短期套利机会,ETF折价多是情绪导致,大宗交易折价要看买卖双方和量能。

对散户来说,最重要的是别被单一指标牵着走,多维度分析才靠谱。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时间查数据、分析情绪,不妨试试希财舆情宝——它把舆情、资金、业绩这些数据都整合好了,用起来很方便。现在关注希财网公众号,还能收到每日舆情报告推送,不用整天盯盘也能掌握关键信息。

投资嘛,最怕的就是信息差。与其自己焦虑,不如用工具提升效率,毕竟省下的时间和精力,可比那点会员费值钱多了。

广告
?x
【原创声明】凡注明“来源:希财网”的文章,系本站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