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有不少朋友问我,看股票时经常提到的PE到底怎么算出来的?这个指标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吧,里面确实有不少门道。今天就结合我自己这些年的经验,聊聊PE的计算方法,以及实际用的时候要避开哪些坑。
先从最基础的说起,PE其实就是市盈率,公式很简单:市盈率(PE)= 股票价格 ÷ 每股收益。比如股价是50元,每股收益是2元,那PE就是25倍。但这里的每股收益,可不是随便抓个数就行,里面有讲究。
我平时看财报时,会注意到每股收益分两种: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基本每股收益是用净利润除以总股本,稀释每股收益则考虑了可转债、股权激励等可能稀释股权的因素,数值一般比基本每股收益低。咱们平时说的PE,默认用的是基本每股收益,这个在公司年报的利润表”里就能找到基本每股收益”这一项,直接拿来用就行。
不过光知道公式还不够,PE其实分好几种类型,算出来的结果可能差很远。最常见的有三种:静态PE、动态PE和滚动PE(也就是TTM)。静态PE是用去年年报的每股收益算的,比如现在是2025年8月,那静态PE就用2024年年报的每股收益。但问题是,2024年的数据已经过去大半年了,反映不了最新情况,所以静态PE有点滞后。
动态PE就不一样了,它用的是预测的当年每股收益。比如券商预测某公司2025年每股收益是3元,现在股价50元,那动态PE就是50÷3≈16.7倍。但动态PE的缺点是依赖预测,要是预测不准,算出来的PE就没意义。我以前踩过坑,轻信了某公司的业绩预测,结果实际业绩差一大截,动态PE直接失真。
后来我更习惯看滚动PE(TTM),它用的是最近四个季度的每股收益,比如现在8月,就用2024年三季度到2025年二季度的数据。这个数据比静态PE及时,又比动态PE靠谱,算是比较均衡的选择。不过不管哪种PE,算起来都得自己找数据、做除法,要是对比几只股票,还得一个个算,挺费时间的。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PE算出来了,怎么判断高低呢?这就涉及到PE的实战意义了。一般来说,PE低可能代表股票便宜,PE高可能代表高估,但这只是表面。我见过PE只有5倍的股票,结果公司连续亏损,PE再低也没人敢买;也见过PE上百倍的成长股,因为业绩增速快,反而被机构追捧。所以PE不能单独看,得结合行业、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
比如银行股PE普遍低,科技股PE高,你拿银行股的PE去比科技股,根本没意义。还有周期股,比如钢铁、煤炭,行业景气的时候,净利润大增,每股收益高,PE反而低,这时候PE低可能恰恰是周期顶部,不能盲目觉得便宜”;等到行业低迷,净利润下滑,PE反而高,这时候可能是周期底部,PE高反而是机会。这些门道,我也是踩了不少坑才慢慢总结出来的。
以前我自己分析PE,得先翻公司财报找每股收益,算完静态PE还得查券商预测算动态PE,对比行业平均PE时,又得找行业数据,一套流程下来,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后来我们希财网今年刚上线了希财舆情宝,里面的AI财报功能算是帮我解决了这个痛点。它不光会展示公司的核心财务指标,比如净利润、每股收益这些,还会生成两个特色指标:财务AI评分和AI估值。财务AI评分越高,说明公司财务健康度越好,我不用自己去分析那些复杂的财务比率了;AI估值更直接,能判断股票是高估还是低估,预期上涨空间有多少,对于我这种喜欢做价值投资的人来说,简直是刚需。
可能有人觉得,这种工具是不是很贵?其实不用有顾虑。你可以先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免费体验,每天都会刷新免费查看额度,比如舆情评分、研报解析这些基础功能都能看。如果觉得有用,再考虑开通会员,投入成本不高,但能帮你节省大量翻财报、算数据的时间,性价比还是挺高的。
另外,用PE还有个常见误区,就是忽略每股收益的质量。有些公司的净利润里有很多非经常性损益,比如卖资产赚的钱,这种利润不稳定,算出来的PE看着低,其实没意义。这时候就得结合财务AI评分来看,评分高的公司,财务健康度好,利润质量也更有保障,这也是我喜欢用舆情宝的原因之一。
最后总结一下,PE怎么算出来的其实不复杂,股价除以每股收益就行,但要分清静态、动态、TTM三种类型,实战中还得结合行业、公司阶段和利润质量,不能单一指标定输赢。如果你觉得自己分析这些太麻烦,不妨试试希财舆情宝,微信搜一下就能免费体验,每天都有额度更新,省下来的时间多研究研究公司的基本面,不比自己埋头算数据强吗?对了,关注希财网公众号,还能收到重要消息的推送提醒,别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