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有几个刚入市的朋友问我,看股票K线图时,软件上除权、前复权、后复权这些选项到底该怎么选?说实话,我刚接触股票时也被这些名词搞得头大,K线图上突然一个大缺口,还以为是暴跌,后来才知道是除权导致的,白紧张一场。今天就用我这些年的经验,聊聊除权和前复权的区别,以及什么时候该用哪个。
先说说除权是怎么回事。咱们买的股票,上市公司偶尔会有分红、送股、转增这些操作,比如每10股送5股,或者每10股派5元现金。这些操作会让公司总股本变了,或者股东拿到了现金,股价就得相应调整,不然就会出现“虚高”或“虚低”。调整后的股价就是除权价,这时候K线图上就会留下一个缺口,这种没经过调整的K线显示方式,就是“除权”(也叫不复权)。
那前复权又是啥?简单说,就是把股票历史上的价格,按照现在的除权比例统一“还原”一下,让K线图看起来是连贯的,没有那个大缺口。比如一只股票10送10之后股价从20元变成10元,前复权就会把送股前的股价都除以2,这样K线图上20元的位置就显示成10元,和后面的10元连接起来,趋势更清晰。
那到底该看除权还是前复权?其实得看你用K线图做什么。如果想知道某天的实际成交价格,比如几年前某一天这只股票到底多少钱成交的,那用除权(不复权)更真实,因为它保留了当时的原始价格。不过这种情况很少,咱们平时看K线,更多是为了分析趋势,比如支撑位、压力位,或者均线排列,这时候前复权就好用多了。你想啊,要是K线图上隔三差五一个大缺口,趋势线都画不连贯,技术分析根本没法做。我刚开始做技术分析时,没调前复权,看着K线忽高忽低,还以为股价波动特别大,后来才发现是自己没选对显示方式,闹了笑话。
不过这里有个坑,新手很容易踩:有时候K线图上突然出现一个大阴线,看着像暴跌,但其实是除权导致的,不是真的下跌。这时候如果不知道原因,很容易误判。比如前阵子有朋友问我,某只股票怎么突然跌了30%,是不是出了利空?我让他看看是不是除权了,一查果然是分红除息,股价调整,实际股东权益没少。这种情况要是判断错了,恐慌卖出就亏大了。
其实要分清股价异动是真跌还是除权,有个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股票的动态报告。我现在每天都会用希财舆情宝的舆情报告,里面专门有“股价异动原因”这一项,不管是除权、利好消息还是利空消息,都写得明明白白。比如前几天有只股票K线跳空,我点开舆情报告,直接显示“因实施每10股转增5股除权,股价调整”,后面还附了技术面分析和业绩表现,一下就清楚了,不用自己去翻公告算除权比例。
希财舆情宝这个工具是今年刚上的,专门做A股分析,我用下来觉得最实用的就是它的舆情报告功能。每天更新,AI大模型会汇总股票的利好利空消息,分析技术面和业绩表现,关键是还会智能解读每条消息的影响。要是遇到紧急消息,希财网公众号还会推送提醒,不用一直盯着盘。对了,它还有个舆情评分,每天更新,评分高低能直观看到股票的舆情热度和好坏,挺方便的。
可能有人会说,这种工具是不是很贵?其实不用,希财舆情宝有免费体验额度,每天都会刷新,可以免费看舆情报告和舆情评分,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就能用。要是觉得不够用,再考虑买会员,具体价格小程序里有套餐,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投入不多,但能帮你少踩很多坑,我觉得挺值的。
回到开头的问题,总结一下:看历史趋势、做技术分析,优先用前复权,K线连贯;想看某天实际成交价,用除权(不复权)。但不管用哪种,遇到股价异动先别慌,搞清楚原因最重要,不然很容易被K线的“假缺口”误导。现在有了工具帮忙,分析起来就简单多了,不用自己对着K线猜来猜去。
最后提醒一句,投资是个细活,工具是辅助,关键还是得自己多学多练。要是你也经常分不清股价异动原因,或者想更高效地分析股票动态,不妨试试希财舆情宝,反正免费额度每天都有,不用白不用,说不定能帮你省不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