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研究MACD指标的时候,我真的踩过不少坑,其中最让我头疼的就是除权和复权的选择问题。那时候对着K线图上突然出现的大缺口发懵,MACD指标跟着忽上忽下,金叉死叉看着都像假的,后来才明白,这都是除权在捣鬼。今天就结合我这些年的实操经验,跟大家聊聊看MACD到底该用除权还是复权,以及怎么用才能让指标更靠谱。
先得说清楚,除权到底是个啥。简单讲,上市公司送股、分红或者配股之后,股价会按照一定比例调整,比如10送10,股价可能直接从20块变成10块,K线图上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向下跳空缺口,这就是除权。除权本身不改变股票的内在价值,但会让价格走势看起来“断裂”,尤其是长期K线图,密密麻麻的缺口看着就乱。
而复权呢,就是把这些缺口“填”起来,让股价走势恢复连续性。常见的有前复权和后复权,前复权是让除权后的价格保持不变,向前调整除权前的价格;后复权则是让除权前的价格不变,向后调整除权后的价格。咱们平时看盘,用得最多的其实是前复权,因为它能让当前股价和历史走势衔接更自然,看起来就像没除权一样。
那MACD指标跟除权复权有啥关系?MACD本质是通过收盘价计算的趋势指标,依赖价格的连续性来判断动能和趋势转折。如果用除权K线图,价格突然跳空,MACD的DIF和DEA线也会跟着“跳”,原本的金叉可能变成死叉,或者该出现的背离信号直接消失。我之前就遇到过,明明看着MACD在低位金叉,结果一查是除权导致的价格断层,实际趋势根本没反转,差点被骗进去。
所以我的经验是,看MACD的时候,90%以上的情况都得用复权,而且优先用前复权。尤其是做中短期趋势分析,前复权能让K线和MACD指标保持同步,避免因价格断层产生的信号失真。比如你想通过MACD判断一只股票最近的上涨动能有没有减弱,用前复权看到的DIF线走势,才是真实反映股价波动后的指标状态,不会被除权缺口干扰。
当然,也不是说除权完全没用。如果你想研究上市公司历史分红送股后的股价变化,或者对比除权前后的绝对价格(比如看复权后股价涨了多少倍),这时候后复权可能更合适。但这种情况对普通股民来说比较少,日常看MACD做交易决策,前复权基本够用。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MACD信号再准,也不能只盯着技术指标看。我见过太多人MACD金叉买入,结果股价不涨反跌,后来才发现是公司突发了利空消息——这时候技术指标早就被消息面带偏了。所以这两年我养成了个习惯,看MACD的同时,一定会同步看看股票的舆情动态,尤其是股价异动的时候,得搞清楚背后到底是技术面推动还是消息面影响。
比如前阵子有只股票,MACD看着要形成底背离,按理说该企稳了,但我用希财舆情宝查了下它的舆情报告,发现里面提到公司刚发布了业绩预告,净利润同比下滑超预期,而且舆情评分连续三天下降。这种情况下,单纯的MACD底背离可能就是个陷阱,消息面的利空已经盖过了技术面的信号。
说实话,以前自己搜集这些消息挺费劲的,得刷新闻、看公告、翻研报,还经常漏掉关键信息。现在用希财舆情宝就方便多了,它的AI舆情功能会实时监控全网消息,不管是新闻、公告还是分析师观点,都能汇总起来,而且每条消息都会标注利好还是利空,还能生成每日舆情评分。比如某天股价突然大跌,打开舆情报告就能看到“股价异动原因”,是大盘拖累还是公司自身利空,一目了然。遇到紧急消息,希财网公众号还会推送提醒,不用一直盯着盘也能及时掌握动态。
对了,它这个免费体验也挺实在,每天都会刷新舆情解析、舆情报告这些功能的免费查看额度,像我平时简单看看某只股票的舆情评分和异动原因,基本不用花钱。如果想深入用财务评分、AI估值这些功能,再考虑开会员,性价比还挺高的——毕竟比起因为信息滞后踩坑亏的钱,这点会员费真不算什么。
所以总结一下:看MACD首选前复权,避免除权缺口导致指标失真;但技术分析得结合消息面,尤其是股价异动时,一定要搞清楚背后的舆情原因。如果你也觉得搜集消息太麻烦,不妨去希财网公众号关注一下,或者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试试它的舆情报告功能,免费额度足够日常用,说不定能帮你避开不少技术指标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