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有不少刚接触股票的朋友问我,看K线图时总会碰到“前复权”“后复权”的选项,这两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软件默认有时候是前复权,有时候又要手动切换?说实话,我刚入行那会儿也被这个问题绕晕过,后来实际分析多了才慢慢明白,搞懂复权其实是看懂股价走势的基础,今天就用大白话给大家捋清楚。
先得从“除权除息”说起。上市公司分红、送股或者配股后,股价会做相应调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除权除息”。比如一只股票10元,10送10之后股价变成5元,这时候K线图上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断层”——前一天收盘价10元,第二天开盘直接5元,看起来像股价暴跌了50%,但实际上公司价值没变,只是股本增加了。如果直接看这种没复权的K线(也就是“不复权”),很容易误以为股价真的大跌,影响对趋势的判断。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复权”——通过数学计算,把除权除息导致的价格断层修复,让股价走势看起来更连贯。
那前复权和后复权具体怎么回事呢?前复权,简单说就是“向前复权”,以最新的股价为基准,把之前除权除息的价格全部向下调整。比如刚才说的10元除权后变5元,前复权会把除权前的价格按比例“拉低”,让K线图从上市到现在形成一条连续的曲线,看起来就像股价一直是自然波动,没有突然的断层。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直观看到当前股价在历史走势中的位置,技术分析时(比如看支撑位、压力位)用前复权比较合适,可以避免除权导致的形态失真。我平时看短期趋势或者做技术面分析时,基本都会切到前复权模式。
后复权则正好相反,可以理解为“向后复权”,以上市时或者某个时间点的股价为基准不动,但之后每次除权除息都会把股价向上调整。还是刚才的例子,除权后5元的股价,如果后复权,会按送股比例把这个5元“复原”成相当于除权前10元的水平,如果之后股价涨到6元,后复权就会显示成12元(因为送股后股本翻倍了嘛)。这种方式的优势是能真实反映投资者从上市持有至今的实际收益,包括分红再投资的复利效应,可以说是“复权到骨子里去了”。长期价值投资者看一只股票的历史回报率时,可以切后复权看看公司的真实成长轨迹。
说到这儿你肯定想问,那平时看盘到底选哪个?我的经验里没有绝对答案,得看你分析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想研究均线、MACD这些技术指标是不是形成了金叉死叉,或者判断当前股价突破了哪个关键价位,前复权几乎必选,因为它能保证技术形态连续;要是想算自己持有几年下来到底赚了多少(包括送股分红)或者看公司上市以来的真实涨幅后复权更靠谱。不过有个细节得提醒,现在很多交易软件默认是前复权,但最好手动确认一下,我见过不止一个新手因为没注意复权设置,把除权断层当成真跌,结果卖飞了股票或者误判了趋势,这种亏吃得挺冤枉的。
其实复权本身不难,难就难在结合复权数据去分析股价异动的真实原因。比如某天股价突然大涨5%但不复权的K线看起来是“跳空高开”,这时候就得想想:是真的有资金抢筹还是前一天刚除权?如果是后者那可能只是“填权行情 ”的开始,也可能是利好消息推动。这时候光看K线就不够了,得结合公司当天有没有重要公告研报或者市场舆情变化。
说到这里,忍不住想提一下我们团队今年刚上线的希财舆情宝工具。我自己平时分析股票时也会用它辅助判断股价异动原因。比如它的舆情报告里,技术面分析会自动处理复权数据,避免因为除权除息导致的走势误判,同时还会结合当天的利好利空消息、业绩表现这些基本面信息,帮你把“股价为什么涨/跌”这件事理得更清楚。每天更新的舆情评分也挺直观,能快速看出市场对这只股票的情绪变化,要是碰到紧急消息,希财网公众号还会推送提醒,这点对我这种盯盘时间有限的人来说挺实用。
现在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可以免费体验,每天都会刷新舆情解析、舆情报告和舆情评分的查看额度。你平时看K线时要是拿不准股价异动是不是和除权有关,或者想知道最近市场对某只股票的看法,可以去体验一下,看看它是怎么结合复权数据和消息面分析走势的。要是觉得有用,再考虑要不要开会员,具体的会员套餐和价格可以在小程序里看,里面权益介绍得很清楚,投入产出比我觉得还挺划算的。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投资里没有“一招鲜”,复权只是分析工具的一种,关键是结合自己的投资逻辑去用。希望今天说的这些能帮你少走点弯路,要是还有其他问题,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