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几个老股民聊天,大家都在说今年物价感觉比去年高了不少,菜市场转一圈,猪肉、蔬菜价格比年初涨了快两成,加油站加油也明显感觉钱包瘪得更快。这种日常消费成本上升的背后,其实就是咱们常说的“通胀”——简单说就是钱不值钱了,同样的钱能买到的东西变少。对普通人来说是生活成本增加,但对股市来说,总有一些板块能从通胀里“分到一杯羹”,今天就聊聊哪些股票可能在通胀环境下受益,以及我平时怎么筛选这些股票的。
先得说清楚,不是所有股票都能受益于通胀,得看公司的业务模式能不能从物价上涨中赚到真金白银。我这些年观察下来,主要有四类板块值得重点看看。
第一类是资源类板块,尤其是大宗商品相关的。通胀很多时候是从上游资源价格涨起来的,比如石油、煤炭、有色金属这些,价格一旦上去,手里有矿有资源的公司,营收和利润自然就跟着涨。举个例子,要是铜价涨了,铜矿开采企业卖每吨铜的收入就多了,只要成本控制得住,毛利率肯定提升。不过这里有个关键点,得看涨价能不能持续,要是短期炒作起来的价格,公司库存没及时变现,后面价格跌了反而可能亏。所以我会特别关注这些公司的库存周转情况和成本结构,这部分数据有时候看财报摘要看不全面,得挖细节。
第二类是必选消费板块。别误会,不是所有消费股都好,可选消费比如家电、汽车,价格涨了大家可能就不买了,需求会受影响。但必选消费不一样,比如食品饮料、日用品、医药这些,不管物价怎么涨,饭得吃、药得买,需求相对稳定。这类公司还有个优势,就是有品牌力的话,可以通过提价把原材料上涨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比如酱油、牛奶,隔段时间就听说某某品牌调价,只要消费者能接受,公司的利润就能稳住甚至增长。不过得注意,提价也不是随便提的,提价后销量会不会跌,渠道会不会有抵触,这些都得看公司的市场地位。
第三类是金融板块里的银行股。一般来说,通胀起来后,央行可能会通过加息来控制,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差会扩大。简单说,银行放贷收的利息更高了,而存款利息涨得没那么快,净息差一扩大,利润空间就出来了。不过这也得看宏观政策,要是央行没加息,或者银行本身坏账率高,那受益程度就有限。所以选银行股得结合货币政策走向和公司的资产质量。
第四类是公用事业板块,比如电力、燃气。这类公司看起来跟通胀关系不大,但很多地方的公用事业价格是受政府管制的,不过会有定期调价机制,比如电价、燃气价,当上游成本涨得太多,政府会允许企业适当提价,把成本传导下去。虽然提价过程可能慢一点,但确定性比较高,业绩波动相对小,适合风险偏好低的投资者。
聊到这儿,可能有朋友会说,道理都懂,但具体选哪只股票还是难。我以前也踩过坑,比如看到资源股涨就追,结果买了个存货积压的公司,财报出来一看,营收涨了但现金流没跟上,后来才发现是高价囤了货,价格跌了反而计提减值。从那以后我就养成了用工具辅助筛选的习惯,毕竟光靠自己看新闻、翻财报,信息太多太杂,容易漏掉关键细节。
比如最近看必选消费股,我会先用希财舆情宝的榜单选股功能,按财务AI评分从高到低排,财务评分高的公司,至少说明财务健康度不错,不容易在成本上涨时出问题。然后再看AI估值,要是估值显示现在股价低估,预期上涨空间还有,那才会进一步研究。像上个月看一家食品公司,财务AI评分85分,属于比较健康的,AI估值显示还有15%的上涨空间,后来看它果然发布了提价公告,股价也跟着动了动。
另外,通胀环境下消息面特别重要,比如突然出个大宗商品进口政策,或者某必选消费公司提价公告,这些都可能影响股价。希财舆情宝的AI舆情功能对我帮助也挺大,它能实时监控全网消息,不管是新闻、研报还是公告,AI会直接分析是利好还是利空,还会生成舆情评分。比如之前有个资源股突然大跌,我点开它的舆情报告,发现是因为某机构研报下调了业绩预期,虽然当天大盘也跌,但舆情报告里提到“公司库存周转天数同比增加10天”,这才是关键利空,帮我避开了后面的持续下跌。
不过得提醒一句,就算是受益板块,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买。通胀有不同阶段,初期资源类可能涨得猛,后期消费类可能接力,得结合宏观环境和市场情绪。而且再好的公司,要是股价已经涨得太离谱,透支了未来的利润,那也得谨慎。
最后说个实用的,想每天跟踪通胀相关的板块动态,或者免费查股票的财务评分、舆情评分,其实不用天天刷新闻。我现在习惯每天早上看看希财网公众号的推送,要是有紧急消息,比如某资源品价格突发大涨,公众号会直接提醒,省得错过关键信息。平时也可以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都有免费额度看舆情报告和财务评分,足够日常筛选股票用了。
总之,通胀受益股票不是简单的“买资源、买消费”,得看透背后的逻辑,选到真正能把成本转化为利润、财务健康、估值合理的公司。工具只是辅助,关键还是自己得理解这些板块和公司的业务模式,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市场里找到靠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