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财网 >  知识 >  股票

中国股市最早是哪一年 发展历程全解析

资深小石经理            来源:希财网
我要入驻
资深小石经理 股票顾问
咨询TA

做股票十几年,经常被刚入市的朋友问,中国股市最早是哪一年开始的。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背后藏着中国资本市场三十多年的变迁。今天就借着这个话题,跟大家聊聊中国股市的起点,以及这些年市场是怎么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中国股市最早是哪一年 发展历程全解析

中国股市的正式起点,要从1990年说起。那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当时的场面现在想起来还挺有意思,交易大厅里挤满了穿中山装的工作人员和少数敢尝鲜的投资者,电子显示屏上滚动着寥寥几只股票的行情,交易指令要靠手写单据传递。第一批上市的公司只有八家,后来被老股民称为老八股,总市值加起来还不到现在一家中型公司的规模。

为什么要在1990年成立股市呢?这得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里看。改革开放进行了十几年,很多企业需要资金扩大生产,但银行贷款额度有限。股市的出现,就是想开辟一条直接融资的渠道,让企业能通过发行股票拿到钱,同时也给普通老百姓一个新的投资途径。不过那时候大家对股票的理解还很模糊,有人觉得是资本主义的东西,不敢碰;也有人听说能赚钱,揣着积蓄就冲进了交易大厅。

上交所成立半年后,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开业了。南北两个交易所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股市正式形成了初步的框架。但早期的股市可不像现在这么规范。没有涨跌停板限制,股价一天之内翻几倍或者跌一半都有可能。信息传播也慢,散户想了解公司情况,只能看报纸上刊登的简单公告,或者听交易大厅里的小道消息。那时候做股票,基本靠胆量和运气,跟现在完全是两码事。

后来随着市场发展,制度慢慢完善起来。1996年,管理层推出了涨跌停板制度,规定股票单日涨跌幅不能超过10%,这才让市场波动缓和了一些。2005年的股权分置改革是个重要节点,解决了非流通股和流通股的矛盾,股市开始向更成熟的方向发展。再到后来,融资融券、股指期货、科创板注册制,一步步走到今天,上市公司数量超过五千家,总市值几十万亿元,成了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

讲这些历史,不是为了怀旧,而是想告诉大家,股市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信息效率的提升。早期散户吃信息不对称的亏,是因为消息传得慢、不透明。现在情况反过来了,信息太多反而成了新问题。每天打开手机,政策新闻、行业动态、公司公告、券商研报,铺天盖地涌过来,到底哪些消息会影响股价,哪些是噪音,普通投资者根本没时间一条条去分析。我自己刚做股票那几年,每天收盘后都要花两三个小时整理信息,经常看到半夜,第二天还是抓不住重点。

直到今年年初,我试用了公司新推出的希财舆情宝,才真正解决了这个痛点。它最实用的就是AI舆情监控功能,能实时抓取全网的新闻、公告、研报,甚至分析师的观点,然后用AI自动分析每一条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可能对股价有什么影响。比如上个月有个行业政策出台,我还在刷财经新闻的时候,舆情宝已经把解读推到我手机上了,明确说了哪些板块会受益,逻辑是什么,连可能受影响的个股都列出来了。关键是这些信息不用我自己筛选,节省了大量时间。

刚开始我还担心这种工具会很贵,后来发现完全不用担心。希财舆情宝每天都会刷新免费查看额度,像舆情评分、每日报告、消息解读这些基础功能,普通投资者每天看看完全够用。如果需要更深入的分析,比如财务AI评分或者机构研报汇总,买个会员价格也不高,比起因为信息滞后亏的钱,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我现在每天开盘前,都会用它快速过一遍持仓股的舆情动态,有没有突发利空,有没有分析师上调评级,心里有数了才敢操作。

现在的股市,早就不是闭着眼睛能赚钱的年代了。普通投资者想不被淘汰,要么花大量时间研究,要么学会用工具提高效率。希财舆情宝里还有个AI财报功能我也常用,不光能看核心财务指标,还会生成财务健康度评分和AI估值,评分高的公司财务更健康,估值能帮着判断股票是高估还是低估,对咱们这种没时间啃财报的人来说,确实省事儿。

从1990年到2025年,中国股市走过了三十多年。从手写单据到智能工具,变化的不只是交易方式,更是普通投资者获取信息、分析市场的能力。如果你也觉得每天被信息淹没,不妨试试希财舆情宝。直接在微信里搜索希财舆情宝小程序就能免费体验,每天刷新的免费额度够用,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获取更多股市动态。做股票,有时候选对工具,比埋头研究更重要。

广告
?x
【原创声明】凡注明“来源:希财网”的文章,系本站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