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股票这么多年,发现很多股民只盯着买入时的价格,却很少仔细算过卖出时要扣多少费用。其实卖出费用看着单笔不多,但积少成多,长期下来对收益的影响真不小。今天就聊聊股票卖出费用到底是由谁决定的,毕竟搞清楚这个,才能知道从哪里下手省钱。
先说最基础的,有一类费用是全国统一的,不管你在哪个券商开户,这笔钱都得交。比如印花税,这是国家规定的,卖出股票时单向征收,税率也是国家说了算,目前是千分之一。这笔钱直接进国库,券商只是代收,所以想省印花税基本不可能,除非你减少卖出操作,比如长期持有优质股。
然后是过户费,这个是由证券交易所规定的,以前沪市和深市还有点区别,现在统一了,都是按照成交金额的十万分之二收取,买卖双向都要交。这笔费用也是固定的标准,交易所定多少就是多少,券商没法改。所以过户费和印花税一样,属于刚性支出,决定权不在我们自己,也不在券商。
真正有弹性的是佣金,这部分费用是由券商决定的。每家券商的佣金率不一样,即使同一家券商,不同客户的佣金率也可能有差别。比如你开户时没和券商谈,可能默认是千分之三,而别人主动申请后可能降到万分之二点五。不过现在监管有规定,佣金不能低于成本线,而且单笔交易有最低5元的限制,也就是说哪怕你只成交1000块,佣金也得按5元收。
我见过不少老股民,开户十几年从没调过佣金,有次帮一个客户查账户,发现他的佣金率还是千分之一,一年交易几十次,光佣金就比别人多交好几千。后来帮他联系券商调整到万分之三,虽然过程费了点劲,但每年省下来的钱够买好几手股票了。所以选券商的时候一定要问清楚佣金率,开户后也要定期检查,觉得高了就去谈,现在券商竞争激烈,只要你资金量或交易频率达标,一般都会给降。
除了券商,其实我们自己的交易行为也会影响总费用。比如频繁交易,哪怕佣金率低,次数多了累积起来也不少。我认识一个股民,每天都要买卖好几次,一年下来佣金加起来比盈利还多,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还有些人喜欢重仓操作,单笔成交金额大,虽然佣金率一样,但总费用肯定更高。所以想控制卖出费用,除了选低佣金券商,减少无效交易也很重要。
不过减少交易次数不代表捂着不动,关键是要选对股票。以前我都是自己看财报,熬夜翻研报,眼睛都看花了还不一定选得准。现在用工具就方便多了,比如我最近常用的希财舆情宝,里面的财务AI评分和AI估值挺实用的。财务AI评分高的公司,财务健康度好,拿着放心;AI估值能看出股票是高估还是低估,预期上涨空间有多少。用这两个指标选出来的股票,基本面扎实,不用频繁换股,自然就减少了交易次数,佣金和印花税加起来能省一大笔。
还有些特殊情况,比如通过融资融券卖出股票,费用会多一块利息,这个是由券商根据融资利率定的;如果是ETF卖出,有些券商可能免佣金,但股票卖出基本都有佣金。这些细节得看你和券商签的协议,所以开户时一定要把所有收费项目问清楚,别只看宣传的低佣金,忽略了其他隐性费用。
其实普通人想搞清楚所有费用构成不难,难的是怎么在控制费用的同时不影响收益。比如为了省佣金选了小券商,结果交易软件卡单,错过最佳卖出时机,反而得不偿失。或者为了减少交易次数,明明股票出了利空消息还捂着,最后被套。这时候就需要工具帮忙了,我现在每天开盘前都会用希财舆情宝看一下自选股的舆情动态,它会实时监控全网消息,AI自动分析是利好还是利空,紧急消息还会推送提醒。有次我持仓的股票出了个行业政策利空,舆情宝五分钟就推送了,我及时止盈,虽然交了点费用,但避免了后面更大的下跌,这笔投入产出比还是很划算的。
现在很多人觉得用工具要花很多钱,其实希财舆情宝每天都有免费查看额度,财务评分、AI估值、舆情动态这些基础功能都能免费看,就算想解锁更多功能,会员费也不高,比起省下来的交易费用和避免的亏损,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
最后总结一下,股票卖出费用里,印花税和过户费由国家和交易所决定,我们没法改;佣金由券商决定,能谈就谈;总费用多少还和自己的交易习惯有关,少折腾多研究基本面更划算。想知道自己的佣金率是否合理,或者想免费查看财务AI评分和舆情动态,都可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刷新免费额度,新手也能轻松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