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读者问我,股票突然出现大宗交易,是不是意味着要涨了?或者要跌了?其实大宗交易这东西,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我这几年接触过不少类似的案例,今天就把我总结的观察角度和分析方法分享出来,希望能帮大家少走弯路。
先说说什么是大宗交易。简单讲就是单笔买卖规模远大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交易,一般是机构之间通过协议转让的方式完成,不在普通的二级市场竞价交易系统里显示。这种交易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交易金额大,通常单笔成交金额要达到一定标准才能算大宗交易;二是价格可能和当天收盘价有差异,可能折价也可能溢价,具体要看买卖双方的协商结果。交易完成后,交易所会在收盘后公布相关信息,包括成交量、成交价格、买卖双方营业部等。
很多人看到大宗交易第一反应就是猜涨跌,其实这得看具体情况。我见过折价率超过5%的大宗交易,第二天股价低开的概率确实比较高,因为折价本身可能传递出卖方急于出手的信号,市场会担心有抛压。但也有例外,比如后续有机构持续买入,或者公司有潜在利好消息,股价反而会逆势上涨。溢价交易的情况相对少见,但如果出现,尤其是溢价率较高的时候,可能说明买方看好公司长期价值,愿意出更高价格拿货,这种时候短期股价可能会受到情绪带动。
不过光看折溢价还不够,还得看买卖双方是谁。如果买方是知名机构营业部,而卖方是普通散户集中的营业部,可能意味着机构在吸筹;反过来,如果卖方是机构,买方是游资常用的营业部,就要小心短期炒作后获利了结的风险。以前我自己分析这些的时候,总要手动去查买卖双方的历史交易记录,翻各种公告和研报,有时候消息滞后一两天,判断就容易出错。后来用了我们团队刚上线的希财舆情宝,情况就不一样了。它的AI舆情功能会实时监控全网信息,包括大宗交易相关的公告和市场解读,而且能智能分析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还会生成舆情评分和每日报告,里面直接把大宗交易的折价溢价情况、买卖方类型、结合技术面和业绩表现做综合分析,省了我不少时间。现在每天都有免费查看额度,大家可以去微信小程序搜索希财舆情宝试试,不用花钱就能看到基础分析。
大宗交易的发生,有时候和公司本身没关系,就是机构正常调仓。比如基金季度末要调整持仓,或者保险资金进行资产配置,这种情况下的大宗交易对股价影响通常比较有限,更多是短期流动性层面的扰动。但如果大宗交易频繁发生,而且成交量越来越大,就得警惕是不是有大资金在集中进出,这时候就要结合公司的基本面来看了。我现在看财务数据都会用希财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它不光有核心财务指标,还有个财务AI评分,直接告诉我公司财务健康度怎么样,AI估值能看出是高估还是低估,这样结合大宗交易信息,判断就更准了。比如一家公司财务AI评分很高,AI估值显示低估,这时候出现溢价大宗交易,可信度就更高。
还有一种情况要特别注意,就是大股东通过大宗交易减持。按照规定,大股东减持超过一定比例要公告,有些股东会选择通过大宗交易来减持,因为这样对二级市场股价冲击小一些。但这种减持本身传递的信号偏负面,尤其是连续多次减持的时候,需要关注公司是不是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情况。这时候舆情宝的AI研报功能就派上用场了,它会抓取全网研报,汇总券商观点生成股票评级和机构报告,里面有投资评级、目标价、机构对公司发展机会的分析,能帮我快速了解专业机构的看法,避免自己埋头分析走弯路。
普通投资者面对大宗交易不用恐慌,重点看后续几天的成交量和股价走势。如果大宗交易后股价没有出现异常波动,成交量也保持稳定,说明市场对这笔交易反应平淡,不用过度解读。但如果成交量突然放大,股价大幅波动,就要结合当时的市场环境和公司消息面来判断。想及时获取大宗交易的深度解读和市场动态,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都会推送最新的市场分析,里面也会提到大宗交易对相关股票的影响逻辑。
其实分析大宗交易最关键的是信息及时和逻辑清晰,以前自己研究的时候,光收集信息就要花两三个小时,现在用希财舆情宝,十几分钟就能把关键信息都理清楚。每天免费额度足够普通投资者用,就算想深入研究,会员价格也不高,投入产出比挺划算的。现在点击文末入口就能免费体验,试试就知道有没有帮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