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朋友问我,看盘时听人说波动率大风险高,波动率小机会少,到底股票波动率指标是哪个?今天就结合我十年的实操经验,跟大家把这个问题讲透。
先得说清楚,波动率不是单一指标,而是一类衡量股票价格变动剧烈程度的工具。就像我们看天气要关注温度、湿度、风力,炒股看波动率也得知道不同指标的侧重点。
最常被提到的是VIX指数,很多人叫它“恐慌指数”。它不是直接看某只股票,而是反映市场对未来30天整体波动的预期。数值越高,说明大家觉得接下来市场可能涨跌幅越大,情绪越不稳定;数值低的时候,通常是市场比较平静,波动小。不过这个指标主要针对大盘,对个股来说参考性有限。
咱们普通股民更常用的是历史波动率。它是用过去一段时间的价格数据算出来的,比如20天、60天或者120天的标准差。打个比方,历史波动率就像回头看过去一个月的股价走势图,统计每天涨跌幅的平均波动幅度。比如某只股票过去20天每天涨跌幅都在1%以内,历史波动率就低;要是经常出现3%以上的涨跌,波动率就高。这个指标的好处是数据真实可查,缺点是只能反映过去,没法预测未来。
还有个隐含波动率,主要跟期权有关。它是从期权价格反推出来的,反映市场对这只股票未来一段时间波动的预期。比如某只股票还没发年报,但期权价格突然上涨,隐含波动率跟着升高,可能说明有人预期年报会超预期或者不及预期,股价可能有大波动。不过这个指标对普通股民来说有点复杂,需要结合期权知识,新手可以先从历史波动率入手。
知道了指标是哪些,关键是怎么用。我刚炒股那几年,踩过一个大坑。当时盯着一只股票的20天历史波动率,看它连续两周都很低,觉得要变盘,重仓进去等着大涨。结果呢?公司突然发了个行业政策影响的公告,股价直接跳空下跌,我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套了。后来才明白,波动率低不代表一定会涨,还得看背后的驱动因素——是没消息所以波动小,还是有潜在利空没释放?
现在我学乖了,看波动率的时候一定会结合消息面。但以前自己找消息太费劲,得刷新闻、翻公告、看研报,经常漏掉关键信息。直到今年用了希财舆情宝,才算解决了这个痛点。每天早上打开它的舆情报告,技术面分析里不光有波动率数据,还会直接标注最近的利好利空消息。比如上个月有次市场出政策,我还在翻财经新闻,舆情宝公众号就推送了提醒,报告里说相关板块波动率突然升高,结合舆情评分和机构观点,很快就能判断要不要减仓。最省心的是,它每天都有免费查看额度,像我这种每天重点看两三只票的,免费额度完全够用,就算想多看几只,会员价格也不高,比起之前熬夜查资料浪费的时间,这点投入真挺值。
说回来,用波动率指标有个误区,千万别单独看。比如一只股票历史波动率突然升高,可能是利好推动也可能是利空砸盘,这时候就得结合财务健康度。要是公司财务AI评分高,业绩稳定,那波动率高可能是机会;要是财务评分低,负债率高,那波动大更可能是风险。这些数据在舆情宝里都能直接看到,不用自己一个个查财报。
最后想跟大家说,波动率指标就像开车时的时速表,能告诉你现在开得快还是慢,但不能决定往哪开。关键是怎么把它和消息面、基本面结合起来。与其每天花两小时算波动率数据,不如试试用工具把时间省下来研究策略。想知道怎么具体结合?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推送的复盘内容里都有案例,或者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现在打开就能免费看今天的舆情报告和技术面分析,试试就知道有多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