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有好几个读者问我,“手里的股票通过大宗交易买的,到底什么时候能卖啊?”其实这个问题我去年帮朋友梳理过,当时他急着用钱,盯着账户里的大宗股票转了好几圈,最后还是等够时间才出手——这里面的“时间规则”,比想象中要细,今天就把我整理的经验跟大家唠唠。
首先得明确,大宗交易的锁定期不是统一的,主要看买方是谁。如果是普通投资者,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自然人”,通过大宗交易买的股票,第二天就能卖——对,就是T+1,和平时买股票一样。但如果是大股东、董监高,或者持有公司5%以上股份的“大机构”,那锁定期就长了,得6个月。我之前碰到过一个上市公司的小股东,持有3%的股份,他通过大宗交易卖了一部分给机构,结果机构问他“能不能马上卖”,我跟机构说“你是普通机构吗?不是5%以上的话,第二天就能卖,但如果是举牌的那种,得等6个月”,后来机构确认自己不是“举牌方”,才放心买了。还有一种情况容易混淆——如果是“协议转让”加上大宗交易的组合,比如有些大股东先通过协议转让把股份转给一致行动人,再通过大宗交易卖出,这时候锁定期要看协议里的约定,但通常也不会短于6个月。
其实除了锁定期,我更想提醒大家的是“舆情和市场情绪”——就算你符合卖出条件,要是刚巧碰到公司出了利空消息,比如业绩爆雷或者监管处罚,这时候卖肯定亏;但如果有大利好,比如拿到大订单或者行业政策支持,不妨等一等。我自己平时会用希财舆情宝盯这些消息,它能实时监控自选股的全网舆情,不管是新闻、公告还是用户讨论,只要有紧急消息,公众号还会推提醒——去年我帮朋友盯他那只大宗股票的时候,就是舆情宝提醒我公司要发季度预告,后来预告超预期,朋友等了三天再卖,比刚解锁就卖多赚了几个点。关键是它每天只要1块钱,省了我天天刷财经APP的时间,信息差赚回来的钱早就覆盖成本了。
还有,大宗交易的成交量通常很大,卖出的时候得看盘面承接力——如果这只股票平时每天就成交几千万,你一下子卖几个亿,肯定会砸盘,价格越卖越低。我之前有个客户就是这样,锁定期到了就急着卖,结果卖了三天才卖完,平均价比预期低了5%。后来我教他用“分单”的方式,每天卖一点,或者等盘面有大买单的时候再卖,才挽回了点损失。
其实总结下来,大宗交易后什么时候卖,核心就三点:先看自己的“身份”,确定锁定期;再看市场情绪和公司舆情,别在利空时硬卖;最后看盘面承接力,别一次性砸盘。投资里没有“绝对正确”的时间点,但把这些细节摸透,至少能避免“踩坑”。
对了,要是你平时没时间盯舆情和盘面,可以试试希财舆情宝的微信小程序,每天免费查舆情评分和报告,我现在每天早上花5分钟看一下,就知道手里的股票今天该不该动——毕竟投资里,“信息及时”比“瞎操作”重要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