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粉丝问我,缩量下跌是不是意味着要反弹了?说实话,我刚做股票的时候也总犯这个错——看到缩量就觉得“卖盘没了,该涨了”,结果好几次抄底抄在半山腰。后来摸爬滚打了几年才明白,缩量下跌从来不是单一信号,得结合位置、趋势和市场情绪一起拆开来分析。
先把最基础的讲清楚:缩量下跌就是股价在往下走,但当天的成交量比最近5个交易日的平均值少了20%以上——不用纠结具体数字,就是直观感觉“量能比之前小了一圈”。但同样是缩量,在下跌的不同阶段,意义完全是两回事。
我印象最深的是2023年看的一只新能源股,当时它刚从高位跌了10%,第一天放量跌了5个点,第二天突然缩量只跌了2个点。我当时拍大腿觉得“这肯定是止跌信号啊”,赶紧买了两成仓,结果接下来一周又跌了15%。后来复盘才想通,下跌初期的缩量根本不是“卖盘枯竭”,反而是套牢的人还没反应过来,或者抱着“再等等说不定能涨回去”的心态不肯割肉,卖压暂时没释放——这时候的缩量更像“暴风雨前的平静”,后面大概率还有一波更狠的杀跌。
那下跌中期的缩量呢?比如一只票已经跌了三四周,每天成交量慢慢往下缩,这时候要注意什么?我自己的习惯是盯着“关键支撑位”——如果缩量跌的时候没跌破20日均线或者前期低点,那可能是空头在“歇口气”;但如果缩量就跌破了支撑位,那就要小心,因为这说明即使没什么卖盘,股价也能往下砸,多头根本没力气接盘。去年有只化工股就是这样,缩量跌破20日线后,又横盘了三天,然后突然放量跌了8个点,直接把我套得死死的。
最容易搞错的是下跌末期的缩量。我去年年底看医药股的时候,有只票连续缩量跌了一周,每天成交量只有之前的三分之一,股价也跌到了半年线附近。这时候我没急着买,而是蹲了三天——第四天早上,它平开后突然涨了3个点,成交量比前一天放大了一倍,我才跟着买了点。后来涨了20%多,我跟一个老股民聊起这事,他说“下跌末期的缩量是空头‘没子弹了’,只要有一点买盘就能把股价拉起来”——这句话我记到现在,比任何技术指标都管用。
还有一种情况是盘整后的缩量下跌。比如一只票在10块到12块之间晃了一个月,突然某天缩量跌穿10块,这时候千万别觉得“抄底机会来了”。我2022年就栽过这种跟头,当时看缩量跌觉得“没人卖了”,赶紧冲进去,结果后面又跌了30%——后来才明白,盘整后的缩量下跌往往是主力已经出货差不多了,剩下的筹码没人接,只能慢慢砸,没量的下跌才是最可怕的。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现在看缩量下跌的时候,比以前稳多了——不是因为我技术变好了,是因为我学会用工具帮自己省时间。比如前两天有只科技股缩量跌,我打开希财舆情宝查了下它的舆情评分,最近三天都是下降趋势,再看舆情报告里的“股价异动原因”,里面说公司昨天出了个行业会议纪要,分析师对新品进度有点担忧,但没明说利空,所以缩量是因为大家都在等更明确的消息。要是以前,我得翻几十条新闻和研报,现在直接看舆情宝的分析,五分钟就搞清楚了——关键是它用大白话讲,不用我自己猜利好还是利空。而且每天就花一块钱,省下来的时间我能多研究两只票,早就赚回来了。
最后提醒一句:缩量下跌从来不是“买入信号”,它只是“观察信号”——要等成交量放大、股价企稳,或者有明确的利好消息,再动手也不迟。要是你也想试试用工具帮自己省点时间,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或者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每天有免费的舆情刷新额度,刚好够看几只自选股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