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看盘的时候,经常有朋友发消息问我:“XX股今天融资净买入了几千万,是不是要涨了?我要不要跟着买?”每次看到这种问题,我都得先停一下——不是我敷衍,是见过太多因为“只盯着融资数据”踩坑的例子。今天就用我10年的炒股经验,跟大家把这事掰扯明白:融资净买入额到底是利好还是利空?
先把最基础的概念说透,不然后面的逻辑都是空中楼阁。融资净买入额,其实就是“当天借钱买股票的钱,减去还钱给券商的钱”。比如你手里有10万,想加仓某只股但钱不够,找券商借了5万买,这叫“融资买入”;等你卖了股票,把5万本金加利息还给券商,这叫“融资偿还”。净买入额正数,说明今天借钱买的人比还钱的多;负数就是反过来。
那正数就一定是利好吗?真不一定。我去年遇到过这么个事:有只消费股连续三天融资净买入都是正数,我一个朋友看了直接冲进去,结果买完第三天,公司出了“季度业绩增速下滑15%”的公告,股价当天就跌了7%。后来查数据才发现,那三天的融资买入几乎全是散户——说白了,就是游资放了个“假利好”引散户跟风,游资跑了,散户就成了接盘的。
反过来,负数就一定是利空吗?也不是。今年年初有只科技股,连续两天融资净买入是负数,我本来以为要跌,结果后来股价反而涨了12%。为啥?因为那两天的融资偿还都是机构——他们是借着股价回调“降低杠杆”,不是不看好,反而说明机构在为后续加仓留子弹。
所以关键根本不是“净买入是正还是负”,而是“谁在买/还”“背后的逻辑是什么”。我现在看融资数据,一定会做三件事:
第一,看“融资余额占流通盘的比例”。如果这个比例超过5%,我就会特别谨慎——融资余额太高,意味着很多人借钱押注,一旦有个风吹草动(比如业绩不及预期),这些人会集体卖股票还钱,很容易引发踩踏。2023年我踩过的一个坑就是这样:某白马股融资余额占比到了11%,后来业绩预告出来比预期少了25%,股价连续三个跌停,我亏了17%才割肉。
第二,看“融资买入的主体”。如果是机构或者大户(通过龙虎榜能查到),他们的决策通常基于基本面——比如公司要出利好公告、行业政策支持;如果是散户,大多是跟风炒概念,比如某股蹭上“AI”热点,散户就跟着借钱买,这种情况我一般不会碰。
第三,看“舆情和基本面的配合”。这是我最近半年最依赖的一点——毕竟我不可能每天翻几十条新闻、研报,还要一条条分析影响。我现在用希财网刚出的舆情宝,它能把全网的新闻、公告、研报甚至用户讨论整合起来,还能用AI分析每条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比如上个月,我看某股融资净买入涨了,但舆情宝说“这是公司要发可转债,不是业绩增长”,我就没进去,后来果然跌了4%。而且它每天有“舆情评分”,能直观看到股票的情绪趋势,省了我很多时间。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问:“那融资净买入到底怎么用?”我总结了个简单方法:如果某只股连续3天融资净买入为正,同时舆情宝的舆情评分在80分以上(说明市场情绪真乐观),而且公司最近有基本面利好(比如业绩预增、行业政策支持),那可以重点关注;如果只是一两天的净买入,或者舆情评分低于50分,就算了——别当“接盘侠”。
最后再啰嗦一句:融资净买入额只是“情绪指标”,不是“选股指标”。真正能赚钱的,还是要看公司的基本面——比如业绩增长、行业地位、护城河。像我现在每天花1块钱用舆情宝,就是为了节省“找信息、分析信息”的时间,把精力放在研究公司上——毕竟投资的本质,还是“买好公司”。
对了,要是你也想试试舆情宝,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就行,每天都有免费的舆情、报告和评分可以看,不用花钱就能先体验——对股民来说,省时间真的就是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