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还记得刚入市那会儿,盯着屏幕上红红绿绿的K线图,手指头在F10资料里翻到抽筋的狼狈样。那时候总以为炒股就是找代码、听消息,直到有次亲眼看见某只票在利好消息中放量下跌,才惊觉自己完全看不懂这个市场的暗语。后来跟着营业部老张学了三个月,他扔给我一本发黄的手抄本,上面歪歪扭扭写着12句成交量口诀,这才算摸到了门道。今天就和大家掏心窝子聊聊这些用真金白银换来的经验,顺便安利个能让你少走弯路的智能工具。
很多人把成交量比作"市场的呼吸",要我说更像是"股价的脚印"。去年创业板某次天量冲高,我有个朋友在500亿成交额那天追涨,结果三个月都没解套。这恰恰印证了老张教我的第一句口诀:"天量之后有天价,小心站岗在峰顶"。不过这里有个反常识的细节——真正的天量往往出现在阶段性顶部形成后的第二天,这个时间差坑过不少新手。
说到地量抄底,今年春节前那波行情就是典型案例。当时全市场日成交跌破6000亿,我守着自选股里那些缩量到极致的小盘股,果然节后迎来了估值修复。但各位千万别把"地量见底"当成万能公式,去年科创板有只票连续20天地量横盘,结果一纸问询函直接砸出三个跌停。这时候就显出现代投资者必备的舆情监控有多重要了,后来我用的那个工具能实时抓取公告和突发消息,确实躲过了不少雷。
关于"量增价平要转势"这句,必须得提去年让我吃大肉的那次操作。某新能源标的在平台整理期突然放量15%,但股价愣是没动,我果断在尾盘加仓。果然三天后公司披露大额订单,股价直接跳空高开。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当时要是能提前看到机构的调研动向,估计能吃满整个主升浪。所以现在每天早上的舆情报告成了我的必修课,哪些票被机构扎堆调研,哪些研报在悄悄调高评级,这些信息差才是真金白银。
最近有粉丝问我:"量价齐升拿得住,这话靠谱吗?"上个月还真有个活教材。某消费股在突破平台时连续五天温和放量,我同事却在第三个涨停板就获利了结,结果错失后面30%涨幅。这里有个量能测算小技巧:用当前成交量除以20日均量,超过1.5倍且持续三天,大概率是主力真金白银在推进。不过要提醒大家,现在庄家也学精了,经常用对倒制造假量,这时候就需要结合龙虎榜和资金流向综合判断。
说到这儿不得不感慨,现在的市场比十年前复杂太多。以前看量价关系就能吃遍天,现在还得防着量化资金、防着自媒体乱带节奏。上周三某医疗股盘中突然放量跳水,后来在工具里看到实时推送才知道,原来是行业龙头被集采传闻误伤。这种突发风险,光靠技术分析根本防不住。所以真心建议大伙,与其每天盯盘四小时,不如花点小钱搞个智能监控,省下来的时间陪陪家人不好吗?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成交量口诀就像乘法口诀表,背熟了还得会灵活运用。去年我统计过沪深300成分股的走势,发现符合"堆量上行慢牛走"特征的个股,全年平均跑赢指数18%。但具体到实操,什么时候该坚定持有,什么时候要果断止盈,这就得结合市场情绪和个股基本面了。对了,最近发现个好东西,能自动生成量价异动报告,还能用大白话解读消息面影响,试用了半个月,感觉比人工复盘效率高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