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盯着电脑屏幕上那条横亘了15年的3000点K线,手里的茶杯差点没端稳。记得2008年刚开户那会儿,营业厅大爷拍着我肩膀说:"小伙子,等大盘上6000点记得请我喝酒啊。"谁能想到,当年那杯酒到现在都没喝上。
这十几年我算是看明白了,A股就像个永远在装修的商场——你看着正门挂着"3000点精品商城"的金字招牌,后门却不断有旧店铺倒闭,新摊位开张。上个月刚被纳入指数的某消费龙头,市值能顶得上三十家刚退市的小公司。这种新陈代谢的速度,指数能涨得动才怪。
新股发行这个事更魔幻。我统计过,过去十年上市的新公司数量,比退市数量多了整整28倍。这就好比小区里不断搬进新住户,但垃圾站容量还是十年前的水平。最夸张的是某次打新,中签率低到0.03%,结果上市当天就破发,气得我直接把打新攻略扔进了碎纸机。
说到这你们可能要问:指数不涨,买指数基金不是找死吗?去年我也这么想,直到翻出压箱底的定投记录本。2013年开始每月强制存2000块买宽基指数,到今年4月账户居然悄悄爬上了七位数。这才惊觉,上证指数就像个永远在扩建的游乐园——虽然大门票价格没变,里边的过山车、摩天轮这些设施(成分股)早更新了十几轮。
最近用上希财舆情宝,算是把这事彻底整明白了。他们的AI舆情监控每天自动抓取影响指数的关键消息,上周突然弹窗提醒:"注意!某权重行业突发政策调整"。我赶紧打开报告一看,AI把二十多份研报的核心观点浓缩成三句话,连我这种老股民都看得直拍大腿。要搁以前,光整理这些资料就得耗掉整个周末。
其实指数基金的秘密就藏在三个维度里。首先是成本维度,我认识个坚持定投11年的阿姨,她的持有成本比那些天天盯盘的老股民低40%。其次是时间维度,把K线周期拉长到十年,你会发现指数其实走出了漂亮的"耐克勾"。最重要的是认知维度,当你能看透指数编制背后的游戏规则,就会明白3000点根本不是评判赚钱与否的标准。
前两天在希财舆情宝上看到个数据,过去十年机构投资者通过指数增强策略,平均每年跑赢大盘4.7个百分点。这让我想起巴菲特说的"别试图接住下落的刀子",对于普通人来说,定期定额买入就像在超市搞促销时囤货,跌得越狠,未来赚得越稳当。
现在每天早上8点,希财网的公众号都会准时推送前日舆情报告。有次看到某科技巨头的负面舆情被AI标注为"短期利空,长期利好",果然三个月后股价就收复失地。这种站在信息上游的感觉,比当年在营业厅听小道消息踏实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