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个股友在微信上问我:"老张,我看国债逆回购每到月底利率就突然飙高,这到底是咋回事?你们专业做投资的,是不是都掐着点月底操作啊?"这话一下子把我拉回十年前刚入行那会儿——那时候我也是盯着月末的利率波动抓耳挠腮的新手。今天就着这个话头,咱们好好聊聊国债逆回购那些"月底效应"的门道。
先说个反常识的现象:国债逆回购的利率就跟我们小区的停车位似的,平时空着也不值钱,一到月底就突然金贵起来。去年12月31日,上交所1天期逆回购年化利率最高冲到8.3%,比平时足足高出七八倍。可别以为这是天上掉馅饼,背后其实是资金市场的"月末焦虑症"在作祟。
先说第一个为什么。银行、券商这些机构每到月底就跟要参加考试的学生一样,得应付央行的各种考核指标。特别是存款准备金考核,就像月底必须交的作业,差一分都得挨板子。这时候他们宁可花高价也要借到短期资金,就跟我们月底急着凑信用卡账单一个道理。上个月底某城商行为了补上2亿缺口,硬是把交易所的7天期利率抬到了6.5%,这可比平时买理财香多了。
再说说第二个门道。咱们普通投资者总以为国债逆回购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其实这里头有讲究。有次我亲眼见着个老股民,月底前三天买了28天期产品,结果完美错过月末利率高峰,气得直拍大腿。这里教大家个诀窍:重点盯1天期和7天期品种,尤其是每月25号之后,这时候就像超市临期食品打折,机构愿意为短期周转支付溢价。
不过话说回来,光知道月底买可不够。去年有段时间市场资金面突然宽松,原本预计能到5%的月末利率只冲到3.2%,好些等着"吃大肉"的投资者都扑了个空。这时候就得用点工具了——我现在每天开盘前都会用希财舆情宝看看资金面预警,它那个实时舆情监控能提前捕捉到央行逆回购操作量、大行资金拆借动向这些关键信号,比盯着交易软件瞎猜强多了。
说到工具,不得不感慨现在的投资者真幸福。记得2015年那会儿,为了判断月末资金紧张程度,我得同时盯着五六个财经网站,生怕漏了哪个重要消息。现在用舆情宝的AI分析,直接告诉我"本周MLF到期量5000亿+税期高峰"这种关键信息,还能用大白话解读对逆回购利率的影响,省下的时间都够研究三只潜力股了。
最后给新手提个醒:千万别把月末逆回购当主要收入来源。有年春节前,某机构朋友把全部流动资金都押在14天期逆回购上,结果节后股市暴涨,完美错过行情。我现在都是拿账户里的闲置资金操作,既不让钱闲着,也不耽误正事。对了,最近发现希财舆情宝的机构报告里有个"资金面预判"模块,能提前一周预判利率波动趋势,这对把握操作时机太有用了。
(想实时掌握资金面变化?微信搜"希财网"公众号,绑定账户就能收到逆回购利率异动提醒。现在注册还能免费体验3天舆情宝,每天不到1块钱的成本,抓住一次月末行情就回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