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可转债时,我盯着账户里仅有的1000块钱发愁。朋友都说这是“下有保底上不封顶”的好东西,可当我真正用血汗钱试水时,才发现那些投资攻略里没说的坑,能让人半夜三点惊醒看盘。今天我就把三年实操中踩过的雷、悟出的门道掰碎了说给你听。
先说大家最关心的:1000块到底能赚多少?去年我用账户里闲置的1000元连续参与了8只新债申购,中签3只。按照首日平均15%涨幅计算,单账户收益约450元。不过说实话,现在中签率已经从2020年的30%暴跌到不足5%,去年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户均年收益已降到800元左右。但这钱真不是躺着赚的——我亲眼见过有人中签后忘记缴款,也见过上市当天跌穿面值的"妖债",更别说那些转股条款复杂的"文字陷阱"了。
获得可转债的途径远比想象中丰富。除了拼手气的新债申购,我常逛的二级市场里常有跌破面值的"黄金坑"。去年某消费债因行业利空跌到93元,我咬牙买了10张,三个月后企业下修转股价,债券直接冲上125元。不过这种机会需要24小时盯盘,有次我蹲守某电力债时,因为漏看公司突然发布的赎回公告,差点把到嘴的肉给吐出来。这时候就体现出实时监控的重要性,我现在用希财舆情宝盯公告,重要消息直接推送到微信,总算不用把眼睛粘在K线图上了。
说到这不得不提5个新手必踩的坑:第一,以为中签就是稳赚,其实破发债年年有;第二,只看溢价率不看转股价,结果转股时发现是个"霸王条款";第三,把可转债当股票炒,忘记它本质是债券;第四,忽视强赎条款,某光伏债去年突然强赎,没转股的投资者直接亏损23%;第五,也是最致命的——把全部身家押注单只转债。我现在持仓至少分散在5个不同行业的债券,就算遇到黑天鹅也不至于伤筋动骨。
话说回来,真正让我投资效率翻倍的,是学会利用工具处理海量信息。以前为了判断某只汽车债的利好,得翻遍雪球、股吧、交易所公告,现在用舆情宝的AI分析,10分钟就能看到全网舆情汇总。上周某科技公司突然传出高管减持,系统第一时间标红提醒,我赶在利空发酵前成功逃顶。这种信息差带来的收益,远比省下的时间值钱得多。
最近跟券商朋友喝酒才听说,现在机构都在用智能工具做舆情监控。我们散户与其在消息面上疲于奔命,不如花点小钱武装自己。算下来舆情宝每天成本不到1块钱,但能避免的损失何止百倍。就像我去年错过的那个医疗债,要是当时有预警提醒,少说能多赚2000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