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收到好多朋友私信,都在问北交所打新到底怎么玩。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北交所新股时也犯过迷糊——明明都是A股,怎么规则和沪深差这么多?今天就结合我这两年的实战经验,把这里头的门道掰开了揉碎了说清楚。
先说最实在的,北交所新股申购有三大关键点。第一是门槛,得先开通北交所交易权限,20个交易日日均资产50万这个硬指标跑不掉。第二是资金冻结,申购多少就得实打实冻结多少现金,不像沪深可以“空手套白狼”。第三是中签规则,按申购资金比例分配,钱多者多得。比如这次某新股发行价10元,总募资1个亿,你要是申购了100万,中签率就是100万÷1亿=1%,能拿到1手(100股)。
这规则乍看对散户不太友好是不是?其实换个角度想,北交所反而给了资金量大的投资者确定性。我有个朋友去年专门做北交所打新,他算过账:单账户放150万,全年中签12次,平均每次盈利3000元,年化收益率也有7%左右。当然这得建立在会选股的基础上,要是闭着眼睛瞎打新,亏钱也是分分钟的事。
说到这不得不提沪深市场的区别。沪深打新是市值配售,中签像买彩票,我最多一次中过3签科创板新股,赚了5万多。但北交所这种“有钱就能中”的模式,特别适合现金流充裕的投资者。不过要注意,北交所新股上市首日没有涨跌幅限制,去年就有过新股开盘涨300%又跌回80%的刺激场面,心脏不好的真扛不住。
最近我开始用希财舆情宝盯北交所消息,发现个规律:北交所新股从披露招股书到上市经常只有10天左右,比沪深快一倍。这对普通投资者真是考验——既要快速研究公司基本面,又要盯着舆情变化。上个月某新股突然曝出供应商纠纷,要不是舆情宝实时弹窗提醒,我差点就踩雷了。现在每天早上看它推送的舆情日报,重点标的的机构评级、异动原因一目了然,比之前自己翻公告省心太多。
话说回来,北交所打新最磨人的还不是规则,而是信息差。这里的新股往往集中在细分领域,像什么纳米材料、精密仪器,别说普通股民,很多券商研究员都未必懂。这时候有个能自动解读专业公告的工具就太重要了,舆情宝的AI分析会把“年产XX吨高分子材料”这种术语翻译成人话,直接告诉你这是要扩产还是技术升级。
最近跟几个老股友聊天,大家感慨现在炒股真是得“武装到牙齿”。机构有团队盯盘、调研、建模,散户想不吃亏,要么花时间把自己练成全能战士,要么找个靠谱工具当外挂。我算过账,用舆情宝这种工具每天成本不到1块钱,但能省下两小时研究时间,这两小时拿去跑滴滴都能赚回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