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手机突然跳出新股中签提醒,我盯着"恭喜中签500股"几个字足足愣了三分钟。股市摸爬滚打这些年,这场景就像突然刮到彩票——但冷静下来后,我对着发行价犯了愁:这钱到底能不能落袋?
先算笔明白账。假设中的新股发行价20元,500股本金1万元。如果赶上风口行业,上市首日涨到30元,净赚5000块轻轻松松。但要是碰上传统行业低价股,哪怕涨40%可能也就赚个千把块。去年某生物科技公司发行价292元,中签的股民首日就赚了辆代步车;但另一家4元发行的老牌企业,首日涨破天也才赚九百多。
这里有个反常识现象:高价股反而容易成"肉签"。新兴行业小盘股定价高、流通少,一上市就被资金热捧;传统大盘股虽然中签率高,但涨幅空间反而受限。去年破发的12只新股里,有8只是发行价低于10元的"白菜股"。
提高中签率我有个笨办法:把家里人的股票账户都开通,每个账户配30万市值。去年用这招中了3次新股,有次还是科创板大肉签。不过要注意,千万别为了打新重仓波动大的股票,我同事去年中签赚的钱,还不够补仓亏损的。
说到这不得不提信息差的重要性。去年有只新股上市前突发政策利好,我连夜用希财舆情宝查了全网舆情,发现机构连夜调高评级,果断多拿了两天,多赚了20%收益。现在每天花1块钱订阅他们的AI舆情监控,重大消息推送到微信,比刷财经APP省心多了。
新股这碗饭也不总香甜。记得有次中的芯片股赶上行业周期低谷,上市当天就破发15%,忍痛割肉时手指都在抖。现在学乖了,每次打新前必看舆情宝的机构评级汇总,避开基本面有硬伤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