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整理贷款咨询记录,发现很多人对LPR和以前的基准利率还是分不太清,总问这俩不都是利率吗?为啥现在贷款都提LPR了?今天我就结合自己这些年的经验,掰开揉碎了讲讲这两者的区别,帮大家弄明白到底咋回事。
先说说最根本的,两者的出身不一样。基准利率,全名是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是央行直接规定的,相当于利率的官方指导价。比如2015年最后一次调整后,五年期以上贷款基准利率是4.9%,这个数字是央行定死的,银行在给客户贷款时,只能在这个基础上上下浮动,比如首套房可能打9折,二套房上浮10%,但基准利率本身不变。而LPR,也就是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是市场说了算。它是由18家有代表性的商业银行(像工行、建行这些)每个月根据自己的资金成本、市场供求等因素,报出一个贷款利率,然后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去掉一个最高报价和一个最低报价,把剩下的加权平均算出来,每月20号(遇节假日顺延)对外公布。所以LPR的形成更贴近市场实际,是银行根据自己的情况报出来的,不是央行直接定的。
再说说变动的勤快程度。基准利率以前变动特别慢,我印象里2015年之后就没调整过,一直维持在4.9%。为啥?因为它是央行定的,调整需要考虑宏观经济大环境,比如经济过热了可能加息,经济下行可能降息,是比较重量级的调控工具,不会随便动。LPR就不一样了,它是每月公布一次,虽然不是每个月都变,但频率比基准利率高多了。比如2023年,LPR就调整了3次,从3.65%降到3.45%;2024年也有过几次微调。这是因为市场资金成本每个月都可能变化,报价行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报价,LPR自然就能更及时反映市场利率水平。
最关键的是,这俩对咱们贷款利息的影响方式完全不同。以前用基准利率的时候,银行算贷款利率是基准利率×(1+浮动比例)。比如基准利率4.9%,银行给你上浮10%,那你的贷款利率就是4.9%×1.1=5.39%。这个浮动比例一旦确定,在整个贷款期限内(除非央行调整基准利率)基本不变,变动的是基准利率本身,但基准利率很少动,所以你的贷款利率也相对稳定。现在用LPR就不一样了,贷款利率是LPR+基点。基点是银行根据你的信用情况、贷款类型等确定的,比如LPR是3.45%,银行给你加55个基点(1个基点=0.01%),那你的贷款利率就是3.45%+0.55%=4.0%。这里的基点一旦确定,在重定价周期内(比如每年1月1日重定价)是不变的,但LPR每个月可能变,所以你的贷款利率会跟着LPR的变动而变动(当然要等到重定价日)。简单说,基准利率时代,利率变动看央行;LPR时代,利率变动看市场报价。
还有应用场景,现在和以前也不一样了。2019年10月之前,咱们办商业贷款,不管是房贷还是经营贷,基本都用基准利率定价。2019年之后,央行推行LPR改革,要求新发放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和其他贷款都要参考LPR定价。所以现在去银行办贷款,合同里写的基本都是LPR+基点。那基准利率是不是就没用了?也不是,一些政策性贷款,比如公积金贷款,目前还是参考央行公布的公积金贷款基准利率;还有一些特定领域的贷款,可能还会用到基准利率,但商业贷款领域,LPR已经成了主流。
说到底,LPR和基准利率的区别,核心就是计划和市场的区别。基准利率是计划经济思维下的利率管理方式,央行定基准,银行在框框里浮动;LPR是市场化改革的产物,让利率形成更贴近市场供求,银行和借款人都能更灵活地适应市场变化。对咱们普通人来说,了解这些区别,能帮咱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贷款利率是怎么来的,未来利率变动时,也能提前有个预期,比如LPR下行的时候,月供可能会减少,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