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收到不少留言,问我现在到底有没有不用人脸识别的贷款平台。每次看到这类问题,我都能理解大家的顾虑——毕竟人脸识别涉及个人生物信息,有些人担心泄露,有些人可能手机摄像头出了问题,还有些朋友就是单纯不喜欢这种露脸的验证方式。今天我就从行业实际情况出发,跟大家客观聊聊这个话题,帮大家理清思路。
先得说清楚,为什么现在大部分贷款平台都要人脸识别?主要是为了人证合一核验。以前出现过不少冒用他人身份证、银行卡申请贷款的情况,平台为了降低风险,就引入了人脸识别技术,通过对比身份证照片和实时人脸,确认是本人操作。这对平台来说是风控手段,对用户来说其实也有好处,能减少身份被盗用的风险。
那回到问题本身,到底有没有不用人脸识别的贷款平台?答案是:有,但数量不多,而且大多是特定类型的渠道,不是随便就能找到的通用款。我梳理了一下,主要有这几类可以留意——
第一类是部分银行的线上贷款产品。尤其是针对已有客户的循环贷,比如你在某银行有长期储蓄卡流水,或者买过理财产品、房贷客户,银行系统里已经有你完善的身份信息(身份证、银行卡、手机号实名等),这类客户申请线上循环贷时,有些可能不需要人脸识别,系统会通过已有数据自动审核。不过这种情况通常限于银行的优质客户,新客户首次申请可能还是需要其他验证,但老客户续贷或提额时,流程会简化。
第二类是消费金融公司的部分产品。消费金融公司是持牌机构,受银保监会监管,它们的产品设计相对灵活。有些消费金融公司针对特定客群,比如在其合作商户有消费记录的客户,可能会用其他验证方式替代人脸识别,比如短信动态码、银行卡四要素(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银行预留手机号)核验,或者通过公积金、社保信息交叉验证。
第三类是小额信用贷款中的少数平台。这里要特别提醒,少数是关键词。一些额度较低(比如几千元以内)的小额信用贷款,可能会简化流程,不强制人脸识别,但会加强其他方面的审核,比如要求手机号实名使用6个月以上、通话记录正常、芝麻信用分达到一定标准(比如600分以上)等。不过这类平台鱼龙混杂,一定要仔细甄别资质。
第四类是线下贷款渠道。比如直接去银行网点、小额贷款公司的线下门店办理贷款,面对面提交资料。这种情况下,工作人员会核对你的身份证原件、收入证明(比如工资流水、劳动合同)、住址证明等,通过线下核实身份,自然不需要线上人脸识别。像部分银行的个人信用贷款、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性贷款,都可能采用这种方式。
不管是哪种不用人脸识别的贷款渠道,正规平台都会有基本的申请条件,不会零门槛。比如年龄要在18-65周岁之间,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个人信用良好,征信报告里不能有严重逾期、呆账等记录;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证明自己有还款能力(比如工资流水、经营流水、社保缴纳证明等);还要提供本人名下的银行卡,作为收款和还款账户。这些是基础,不同平台可能会有额外要求,比如线下贷款可能需要提供住址证明。
重点来了,就算找到了不用人脸识别的平台,也不能掉以轻心。有几个坑一定要避开:首先,警惕无人脸识别、无征信、秒批到账的广告。正规贷款不可能完全不核验身份和信用,这种话术十有八九是高利贷或诈骗,等你填了信息,可能会被要求交工本费保证金,最后钱没拿到,还被骗了钱。其次,一定要查平台资质。正规的贷款机构都有牌照,银行有银行业务许可证,消费金融公司有消费金融牌照,小额贷款公司有地方金融监管局发的牌照。可以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银保监会官网查一下,没有牌照的坚决不碰。再次,保护好个人信息。不用人脸识别不代表可以随便填信息,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这些,绝对不能告诉任何人,平台也无权索要密码。最后,算清楚利率。不管什么贷款,年利率都不能超过36%(目前司法保护上限是LPR的4倍),超过的就是高利贷,遇到了可以拒绝还款并举报。
客观说,不用人脸识别的贷款渠道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在于隐私感更强,尤其适合对生物信息敏感的人;流程可能更简单,少了一个步骤,操作起来快一点。但缺点也很明显:可选平台少,不像人脸识别的平台那么多,可能需要多对比才能找到合适的;额度可能有限,尤其是线上小额贷款,为了控制风险,额度通常不高;审核可能更依赖其他信息,如果你的征信、收入证明不够好,通过率可能比人脸识别的平台还低。
所以,回到开头的问题,有没有不用人脸识别的贷款平台,答案是有,但选择时一定要理性。我的建议是,优先考虑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这些正规机构,它们的风控更严格,信息安全更有保障。如果是线上申请,多看看平台的用户评价(注意分辨水军),打客服电话问问具体的验证方式和申请条件;如果是线下办理,直接去机构的官方网点,别相信街边小广告或陌生人推荐的内部渠道。最重要的是,贷款是为了解决合理的资金需求,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还款能力选择,别因为不用人脸识别就盲目申请,避免陷入债务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