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收到不少私信,都是在读研究生朋友发来的:“老师,我现在读研,每个月补助刚够吃饭,想换台电脑或者实习通勤需要用钱,能贷款吗?”作为在贷款行业摸爬滚打快十年的人,今天就结合我见过的真实案例,给大家掰扯清楚这件事——研究生不仅能贷款,而且有好几条正规路子,关键是要选对渠道、避开坑。
先说说最“稳”的一种——国家助学贷款。很多人以为助学贷款只给本科生,其实研究生照样能申请。去年有个上海某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小林,家里是农村的,父母供他读到研一已经掏空积蓄,他想申请助学贷款交学费。我帮他查了政策:研究生每人每年最高能贷12000元,学费和住宿费加起来超过这个数的话,差额得自己补;如果学费没那么多,剩下的钱可以用来当生活费。申请流程和本科差不多,要么在学校办校园地助学贷款,要么回户籍所在地的教育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需要填申请表、带身份证、录取通知书,还要找个共同借款人(一般是父母)。小林最后办的生源地贷款,审批挺快,钱直接划到学校账户,自己没跑腿,挺省心的。不过要注意,助学贷款是“无息”的,但毕业前要记得办还款确认,不然逾期会影响征信,这点我每次都得跟学生反复强调。
再来说说第二种,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这里得先泼盆冷水:不是所有研究生都能申请。上个月有个985院校的博士生小周,来找我咨询某国有大行的“学子贷”。他为什么能申请?因为他导师的科研项目给他发津贴,每月固定到账3000元,已经持续快一年了,银行流水能证明他有稳定收入。这种情况下,银行会把他当成“有潜在还款能力”的客户,额度一般在1万-5万,利率比网贷低不少,年化大概4%-6%。但如果是纯靠父母给生活费、没其他收入的研究生,去银行申请消费贷款基本会被拒,我见过好几个同学因为“收入不稳定”被拒后跑来问我,只能劝他们别白跑一趟。
最后一种,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信用贷款。比如招联好期贷、马上消费金融这些,它们对研究生的要求比银行松一点,但也不是“来者不拒”。我接触过一个案例:某财经类院校研二学生小张,在某平台申请贷款,因为他有兼职家教的收入证明(每月2000元,有转账记录),加上征信干净,最后批了2万额度,年化利率8.5%。不过这里必须提醒:这类贷款额度通常不高,而且利率比银行高,适合短期周转,千万别用来买奢侈品。前阵子有个学生跟我说,他同学为了买最新款手机借了某平台的贷款,结果分期利息越滚越高,最后还是父母帮忙还的,太不值当了。
讲了能申请的渠道,再啰嗦几句“避坑指南”。第一,绝对别碰“校园贷”!不管对方说得多好听,什么“无抵押、秒到账”,本质都是高利贷,我见过利息滚到本金3倍的案例,学生根本还不起。第二,申请前算清楚还款能力。比如你每月补助2000元,贷款每月要还800元,剩下的钱够不够吃饭、交水电费?别让还款压力影响学习。第三,保护好个人信息。有些非正规平台会用“填资料送礼品”的噱头套取你的身份证、学生证信息,拿去冒用贷款,之前就有学生遇到过,最后花了半年才把征信问题解决。
其实说到底,研究生贷款的核心是“需求是否必要”。如果是为了交学费、买学习设备、实习通勤这些正当用途,选对正规渠道没问题;但要是为了攀比消费,那真的没必要。我常跟学生说,征信是年轻人最宝贵的“金融名片”,千万别为了一时痛快搞坏了。如果实在拿不准自己能不能申请,或者不知道选哪种贷款,也可以先去学校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问问,那里的老师更了解政策,比自己瞎琢磨靠谱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