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股一个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对我这种普通散户来说,以前总踩坑——要么买了就跌,要么拿不住卖飞,要么突然出个利空措手不及。后来我慢慢摸索出一套算法,不是复杂的公式,而是结合工具和纪律的操作框架,现在用着顺手多了。
第一步:选标的,先过舆情关
说实话,以前选股全靠听消息。朋友说某股有政策利好,或者刷到股吧有人晒收益,我就跟着买,结果十有八九被套。记得2023年有次跟风买了只新能源股,当时觉得行业前景好,没想到买完一周就爆出公司存货减值的新闻,股价直接跳水。后来复盘才发现,那时候网上已经有不少研报提示库存风险了,只是我没看到,或者看到了也分不清是真是假。
现在选股,我第一件事是看舆情评分。这是我用希财舆情宝后养成的习惯——它会给每只股票打0-100分,60分以上算正面,80分以上是强烈正面。比如上个月想布局消费板块,我直接在舆情宝里按舆情评分排序,从60分以上的股票里挑,至少先排除了那些有明显负面消息的。毕竟持股一个月,要是刚开始就踩雷严重负面(0-15分)的票,后面很难翻身。
而且它不光有分数,还有评分曲线。我会重点看近一周的趋势,如果评分持续上涨,说明市场情绪在好转,这种票拿在手里更踏实。每天免费查看3次舆情评分和报告,对我这种小散来说足够初步筛选了。
第二步:进场前,算好安全垫
选好标的只是开始,什么时候买更关键。持股一个月,不能追高,不然稍微回调就慌。我以前就吃过追高的亏,看到某股连续涨了两天,怕踏空冲进去,结果正好买在高点,一个月后还没解套。
现在我会结合舆情宝的估值分析和趋势评级。比如某只股舆情评分70分(正面),趋势评级是上涨,但估值显示当前股价高估,安全买点在XX元,那我就会等回调到安全买点附近再动手。如果估值显示未来有20%上涨空间,就算短期波动,心里也有底——毕竟持股周期是一个月,只要大方向没错,短期波动不用太在意。
第三步:持股中,别当睁眼瞎
持股那几周最折磨人,不卖怕跌,卖了怕涨。以前我总忍不住频繁打开交易软件看盘,上班也分心,结果越看越慌,往往提前卖掉牛股。
现在不了。我把选好的股票加入舆情宝自选股,开启公众号推送。说实话,这个功能太省心了——如果公司突发利空(比如监管处罚、商誉减值),或者行业出了政策利好,它会直接把消息推到我微信上,不用时时刻刻盯盘。上个月持有的一只医药股,就是因为公众号推送了公司研发的新药获批的利好,我才没提前卖,最后多赚了15个点。
当然,每周我也会主动看一次舆情报告,重点看主力资金流向和机构研报评级。如果发现主力资金连续流出,或者多家券商下调评级,就算还没到一个月,我也会考虑提前止盈。
第四步:到期了,按信号出牌
一个月时间到,卖不卖不能凭感觉。我会重点看两个信号:一是舆情评分曲线,如果从70分掉到50分(弱中性)以下,说明市场情绪变了,该走;二是机构研报的综合评级,如果从买入变成中性,也得警惕。
记得有次持有的科技股,一个月到期时舆情评分还是65分(正面),但研报综合评级从增持下调到中性,我果断卖了。果然,一周后公司披露的季报低于预期,股价跌了8个点。现在回头看,幸好当时没贪多。
散户炒股,别跟自己较劲
其实这套持股一个月算法,核心就是不拍脑袋决策。以前我总觉得炒股靠盘感,后来发现散户的盘感大多是情绪作祟。现在用舆情宝辅助分析,把模糊的感觉变成具体的数据(舆情评分、估值空间、趋势评级),操作起来踏实多了。
如果你也想试试这种算法持股,不妨搜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都有免费额度查看舆情评分、研报解析和舆情报告,不用花钱就能先体验。说实话,与其拿真金白银试错,不如花几分钟用工具筛一筛——毕竟对散户来说,少踩一个坑,可能就等于多赚好几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