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朋友问我:现在到处说机器人炒股,这玩意儿到底违法不?说实话,这问题我前几年也纠结过。那会儿刚入市,听人说用机器人能自动抓涨停,心动得不行,差点就掏钱买了个所谓的智能交易系统。幸好当时多问了句券商的朋友,才没踩坑。今天就结合我这几年的经验,跟大家掰扯清楚这事儿。
先得明确一点:咱们散户常说的机器人炒股,其实分两种情况,性质完全不一样。一种是真·全自动交易,就是你把钱打进去,设置好参数,机器人自己帮你下单买卖,全程不用你管。另一种是智能分析工具,帮你整理信息、分析数据,最后还是你自己拍板要不要买。这两种,法律风险天差地别。
先说第一种,全自动交易。去年有个新闻,有个 guy 用编程写了个自动交易程序,对接券商接口高频交易,结果被监管罚了款。为啥?因为根据《证券法》,未经许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从事证券经纪业务。你想想,机器人替你自动下单,本质上就相当于委托代理交易了,这要是没资质,可不就踩红线了?而且这种程序很容易触发异常交易监控,比如频繁挂单撤单、股价操纵,到时候账户被冻结都有可能。
但另一种情况就不一样了——用智能工具辅助分析。这几年我自己深有体会,以前没工具的时候,每天收盘后得翻几十份研报,刷几百条股吧评论,眼睛都快看瞎了。记得2023年有只新能源股,明明业绩预告不错,结果我没看到股东减持的公告,第二天直接低开5个点,那会儿真是又气又悔。后来朋友推荐我试试智能分析工具,才发现原来散户也能用上机构级的信息整合能力。
说实话,合规的智能工具核心就是帮你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我现在常用的希财舆情宝,它不是替你下单,而是把全网的消息都捞过来,帮你捋清楚。就拿舆情评分来说,每只股票每天会生成0-100分的分数,像最近我关注的一个消费板块,有只票舆情评分从上个月的52分涨到了78分,一看评分曲线才发现,原来是公司新品销量超预期,机构研报开始扎堆看好。要是以前,我可能得翻十几份研报才发现这个逻辑,现在打开工具一眼就能看到,省了不少事。
不过用工具也得有章法。前阵子有个新手朋友跟我说,他买了只票,看舆情评分85分就冲进去了,结果套了10个点。我问他看评分的时候有没有点进去看具体报告,他说没有,就看了个分数。这就是典型的工具依赖症——评分高不代表马上能涨,还得看背后的逻辑。比如那只票当时评分高,是因为行业政策利好,但公司本身现金流并不好,财务评分只有41分,这种情况就得小心。所以工具是辅助,最终拍板还得结合自己的判断。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会问:那这种工具贵不贵啊?万一没用不就白花钱了?其实现在很多工具都有免费体验额度,像希财舆情宝,每天都会刷新免费查看舆情报告和评分的次数,不用花一分钱就能试试看。我刚开始也是抱着试试不亏的心态用的,后来发现每天花10分钟看看舆情趋势,比以前熬夜盯盘踏实多了——毕竟散户最大的优势就是灵活,只要信息跟得上,完全能避开不少坑。
最后再提醒一句:合规永远是第一位的。别碰那些号称全自动躺赚的程序,踏踏实实靠工具整合信息,靠自己做决策,这才是散户在市场里长久生存的办法。对了,想体验的朋友可以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的免费额度够用了,先试试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