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人问我:AI广告概念火成这样,龙头股到底该怎么挑?说实话,这问题我三年前也踩过坑。当时看到某公司蹭上AI+广告热点,股价半个月翻倍,我琢磨着这不得是龙头?冲进去就被套——后来才发现,公司所谓的AI算法全靠外购,核心团队半年走了三个技术骨干,财报里研发费用率还不到同行一半。解套那天我盯着K线发呆,心想:散户选龙头,到底差在哪儿?
其实AI广告概念的逻辑不复杂。现在品牌方投广告,没人想广撒网了,都要精准到千人千面——比如你刷短视频时,母婴用品广告只推给宝妈,游戏广告只推给玩家,这背后全靠AI算法分析用户行为。行业增速确实猛,机构研报里说今年市场规模能到千亿,但问题是:几百家公司都喊AI广告,谁是真龙头?
这两年我摸索出三个实在维度,今天掰开揉碎讲给你听,都是拿真金白银换来的教训。
第一个维度,先看技术硬不硬。你可能觉得有AI概念就行,但这里面水太深。去年有个公司,官网挂满AI广告解决方案,但我翻它专利列表,全是一种广告投放界面设计这种边缘专利,核心的用户画像算法、实时竞价系统专利一个没有。后来果然被扒出,技术全是找外包公司买的,股价从20块跌到8块。
怎么避开这种伪技术?别光看公司宣传,重点盯两个数:研发费用率和核心技术人员占比。前者最好能稳定在10%以上(同行平均水平),后者至少30%——毕竟AI行业,人就是核心资产。当然,散户查这些数据挺费劲,财报几百页,研报十几份,看一天都理不清。说实话,我现在偷懒,直接用希财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它会把财务数据拆成成长能力研发投入这些维度打分,比如某公司研发评分低于50分,直接pass,省得浪费时间。
第二个维度,得瞧客户稳不稳。AI广告公司靠什么赚钱?给大品牌做精准投放。但如果客户太集中,风险就大了。比如前年有家公司,前五大客户贡献了70%的收入,结果其中一个大客户自己建了广告团队,不再合作,这家公司季度营收直接掉了40%。
怎么判断客户稳不稳定?看两点:一是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低于30%才算安全;二是有没有长期合同,比如和头部互联网平台、快消品牌签的年框合作。不过这些信息藏在财报附注里,散户很难找全。我之前踩坑就是因为没注意客户集中度,后来用舆情宝的AI研报功能,它会直接提炼客户结构核心观点,比如前五大客户占比25%,与某电商平台续签三年合同,几秒钟就知道该不该关注。
第三个维度,最关键的是业绩真不真。概念炒得再热,股价最终得靠业绩托底。有些公司喊着AI广告收入暴增,但你细看财报,暴增全靠政府补贴,扣非净利润还是负数,这种就得小心。真龙头的业绩应该是营收增速快、净利润率稳、现金流正——比如营收增速能跑赢行业平均(今年行业预计25%),净利润率维持在15%以上,经营现金流净额/净利润大于1(说明赚钱是真的,不是账上数字)。
不过业绩数据也有坑。比如有些公司季度营收大增,但应收账款跟着暴涨,这可能是寅吃卯粮,把明年的订单提前确认了。这种细节散户很难察觉,我现在会用舆情宝的AI估值功能,它会结合业绩预测算合理估值,如果当前股价比合理估值高太多,哪怕业绩好也得谨慎。
说实话,散户选龙头难,核心还是信息不对称。机构有研究员天天盯行业,我们上班族哪有这时间?去年我用舆情宝后,最大的感受是省心——它的AI舆情评分挺实用,每天刷一下行业舆情,80分以上的公司才进入备选池,低于60分的直接排除,避免踩雷。比如上个月AI广告板块有个公司,舆情评分突然从75掉到40分,点开一看,原来是监管处罚消息出来了,我赶紧把它从自选股删了,后来果然跌了20%。
现在行情波动大,选对龙头能吃肉,选错可能站岗。如果你也觉得研究太费劲,不妨试试希财舆情宝——每天免费看3次舆情解析、2份研报提炼,够你初步筛选了。投入不多,但能帮你避开不少坑,这买卖不亏。想体验的话,直接在微信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免费额度刷新,试试总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