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问我,作为散户怎么用量化模型选股,是不是得懂编程、会复杂公式?说实话,我刚入市那几年也这么觉得,对着K线图算MACD、翻财报看ROE,经常熬到后半夜还理不清头绪。后来踩了不少坑才明白,量化选股的核心不是公式多复杂,而是选对指标、搭好框架。今天就结合我这几年的实操经验,聊聊普通散户能上手的量化模型选股指标公式,全是干货,记得收藏。
先说说最基础的:选指标得抓核心,别贪多。我刚开始学的时候,恨不得把所有能找到的指标都堆进模型里,结果参数调来调去,反而乱了套。现在回头看,散户做量化,重点抓三类指标就够:财务指标、趋势指标、资金指标。这三类就像选股的三驾马车,少一个都可能跑偏。
财务指标是根基,公司赚钱能力不行,股价涨再高都是空中楼阁。我常用的有四个:ROE(净资产收益率)、毛利率、资产负债率、净利润增速。ROE看长期盈利能力,毛利率看产品竞争力,资产负债率看偿债风险,净利润增速看成长潜力。以前自己算这些数,得从财报里扒数据、按公式算,遇上季度报扎堆的时候,光整理数据就耗一天。后来用了工具才发现,原来这些可以不用自己动手——比如希财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会直接把财务数据拆成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等六个维度,每个维度都有评分,最后给个综合财务评分。像我最近看一只消费股,AI财报直接标出它的毛利率连续三年高于行业均值,但资产负债率略高,风险点一眼就看到了,比自己翻财报省了至少两小时。
趋势指标用来判断股价当下的势。很多散户喜欢抄底下跌趋势的股票,觉得够便宜,结果越跌越深。其实对普通投资者来说,顺势而为比逆市抄底靠谱得多。我现在主要看两个:布林带和ADX。布林带能看出股价在不在趋势中,上轨下轨收口时可能变盘;ADX(平均趋向指标)则直接告诉你趋势强度,数值大于25说明趋势形成,这时候介入胜率更高。不过光看单个指标容易误判,得结合着来。比如一只股票布林带开口向上,ADX突破25,同时MACD在零轴上方金叉,这时候趋势才算稳。
资金指标不能少,量在价先这话真没说错。主力资金流向、换手率、龙虎榜数据,这三个得重点盯。主力资金连续流入的股票,上涨动力通常更强;换手率突然放大但股价没大涨,可能是资金在悄悄建仓;龙虎榜里机构席位净买入多的,后续走强概率也高。以前我每天收盘后都要手动汇总这些数据,现在用舆情宝的AI趋势功能,直接能看到主力资金流向和龙虎榜分析,甚至会标注机构净买入占比超30%这种关键信息,省了不少事。
说到这儿,可能有朋友会问:这些指标怎么组合成模型?我自己常用的是财务健康+趋势向上+资金流入的三阶模型。第一步,用AI财报评分筛出80分以上的股票(财务健康);第二步,在这些股票里挑趋势评级为上涨的(趋势向上);第三步,看最近三天主力资金是否持续流入(资金确认)。这样筛出来的股票,基本面、趋势、资金面都在线,踩雷概率低很多。
不过,光有这三类指标还不够。这两年我发现,市场情绪对股价的影响越来越大,有时候公司业绩好,但突然出个行业利空,股价照样跌。所以现在选股,我会额外加一个舆情指标——也就是市场对这只股票的看法。散户自己跟踪舆情太难了,新闻、研报、股吧评论满天飞,根本看不过来。但用工具就简单多了,比如舆情宝的舆情评分功能,会实时抓取全网信息,用0-100分量化市场情绪,80分以上就是强烈正面,50分以下就得警惕。我上个月选一只科技股,财务和趋势都不错,但舆情评分只有45分(负面),后来才发现公司刚被监管问询,幸好没入手,躲过了一波大跌。
说实话,以前自己搭模型,光是收集数据、验证指标就占了80%的时间,真正研究股票的精力反而少了。现在用工具把这些基础工作交给AI,自己能集中精力看核心逻辑,效率至少提了三倍。而且最关键的是,普通散户不用花大价钱买专业软件,像舆情宝这种工具,每天都有免费额度——比如每天能免费看3份舆情报告、5次财务评分解析,足够初步筛选股票了。
想试试的朋友,可以直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在菜单栏就能找到入口。每天刷新的免费额度,不用花一分钱就能体验财务评分、趋势评级这些核心功能。当然,要是想解锁更多指标组合、实时舆情提醒,就得开通会员,具体权益可以自己去会员页看,反正我觉得投入产出比挺值——毕竟踩一次雷,亏的钱够开好几年会员了。
最后再啰嗦一句:量化模型不是一成不变的,得根据市场风格调整。比如今年上半年炒AI的时候,可能要多关注概念舆情;下半年业绩窗口期,财务指标权重就得提高。但不管怎么调,用对工具、抓准核心指标,总能比瞎买强。散户炒股,拼的不是资金,是信息差和效率,能借力的地方千万别硬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