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I概念又成了市场焦点,后台总有朋友问:这么多AI概念股,到底谁才是真龙头?说实话,我刚接触这个板块时也踩过不少坑——看新闻说某公司和大厂合作搞AI,热血冲进去,结果股价跌跌不休;或者听专家推荐某只AI龙头,买了才发现业绩全靠画饼,研发投入少得可怜。后来慢慢摸出些门道,选龙头不能只看热度,得从几个硬核维度去筛。
第一个维度:技术实力得落地,别信PPT概念
选AI龙头,首先得看它的技术是不是真能落地。光喊AI赋能没用,得有实打实的东西。我以前会挨个查公司年报里的研发投入、专利数量,还有合作的下游客户——比如有没有给互联网大厂提供AI算法,或者在智能制造、医疗这些领域有实际应用案例。但手动查这些数据太费劲了,年报几百页,研报十几份,看完眼睛都花了,还容易漏掉关键信息。
后来用了希财舆情宝的AI研报功能,才算省了心。它会把全网研报的核心要点提炼出来,比如业务发展概况里直接写清楚公司的AI产品线扩张情况,基本面状况里有产能利用率、研发投入占比这些关键数据。前阵子看某只AI股,研报里提到它的AI芯片已经批量供货给头部服务器厂商,研发投入连续三年增长超30%,这些信息在舆情宝里几秒钟就能抓到,比自己翻十几份研报高效多了。
第二个维度:资金和情绪要共振,警惕单热无钱
龙头股光有技术还不够,得有资金认可。我以前犯过一个错:某只AI股舆情热度很高,股吧里全是要翻倍的帖子,我跟着买了,结果股价就是不涨。后来才发现,主力资金一直在悄悄流出,所谓的热度全是散户在自娱自乐。
现在我会重点看两个数据:一是主力资金流向,二是舆情评分。希财舆情宝里有个舆情评分功能,0-100分,评分越高说明市场情绪越好。比如某只AI股最近舆情评分从60分涨到85分,标签从强中性变成强烈正面,再结合它的主力资金净流入数据,就能判断资金和情绪是不是真的在共振。前两个月有只AI应用股,舆情评分持续走高,资金面显示机构席位净买入,这时候介入,吃肉的概率就大很多。
第三个维度:风险要提前筛,别等雷炸了才跑
AI板块波动大,政策、技术迭代、业绩兑现都可能出风险。我见过最惨的案例:某公司AI业务刚有起色,结果突然曝出商誉减值风险,股价直接跌停。以前我只能每天刷新闻、看公告防风险,但总怕漏掉关键信息。
现在用舆情宝的风险预警提示功能,就踏实多了。它会实时抓取监管处罚、商誉减值、机构评级异动这些风险点,直接在舆情报告里标红提示。比如上个月某AI算力股,舆情宝提前3天提示股东大额减持计划,我赶紧去看了持仓,虽然没买这只,但也提醒了身边朋友注意,避免了踩雷。
其实选AI龙头,核心就是信息差和效率差——别人还在翻研报时,你已经用工具提炼出关键数据;别人还在猜市场情绪时,你已经通过评分和资金数据做出判断。希财舆情宝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把复杂的信息拆成了能看懂、能用上的简单指标。
当然,工具只是辅助,最终决策还得靠自己。但每天花几分钟看看免费的舆情报告和研报解析(希财舆情宝每天会刷新免费额度),至少能帮你少踩很多坑。毕竟对散户来说,躲过一次大跌,比抓住一次涨停更重要。
想试试的朋友,可以直接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免费看几份舆情报告和研报解析,感受下用工具选龙头的效率。也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后续我会分享更多用舆情宝选板块龙头的实操细节。
最后说句心里话
选龙头从来不是猜大小,而是用数据和逻辑排除错误选项。与其听别人推荐黑马,不如自己掌握筛选工具——低成本试错,高效获取信息,这才是散户在A股活下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