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有人问我,AI板块那么多公司,到底怎么挑才不会踩雷?说实话,我前两年追AI概念时也吃过亏。那会儿看着新闻说哪家公司沾了AI边,股价就往上冲,脑子一热跟着买,结果套在高位。后来才慢慢明白,AI公司的潜力不是靠概念堆出来的,得从实打实的地方看。今天就聊聊我这两年总结的几点经验,都是真金白银换来的教训。
先说说技术实力吧。很多人觉得AI公司只要有人工智能四个字就行,其实差远了。我记得去年看一家做AI算法的公司,财报里研发费用占比不到5%,专利数还没同行零头多,结果股价炒上天后财报一出直接跌停。后来我学乖了,看技术不只是听故事,得看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一般来说,真正有潜力的AI公司,这个比例至少得15%以上,持续投入才说明在真干。还有专利,尤其是核心领域的发明专利,数量和授权率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技术壁垒。不过这些数据散在财报、专利局网站上,一个个查太费时间,后来我发现用工具能省不少事。
再看商业化落地。AI公司光有技术不行,得能赚钱。我之前踩过一个坑,一家公司吹自己AI模型多厉害,但翻遍财报找不到具体客户,收入全靠政府补贴,这种就属于PPT AI。现在我会重点看两点:一是有没有稳定的大客户,比如给互联网巨头、制造业大厂提供AI解决方案,客户越头部,说明产品越被认可;二是AI业务收入占比,要是只占营收的10%都不到,那本质上还是传统公司,蹭概念而已。不过这些信息得从研报、公司公告里扒,不同券商研报观点还不一样,看得我头大。
行业趋势也不能忽视。AI不是万能的,得看它在哪个领域应用。比如去年生成式AI火的时候,做AIGC基础设施的公司明显更受益;今年制造业智能化提得多,工业AI的订单就涨得快。但政策和行业周期变化快,我之前错过一个机会,就是没注意到某细分领域的政策扶持文件,等股价涨起来才反应过来。那会儿要是能及时看到行业动态就好了,不用天天刷新闻。
最关键的还是风险排查。AI公司风险点特别多,比如商誉减值——有些公司靠收购AI团队凑概念,商誉占资产比例太高,一旦业绩不达标就得减值,直接影响利润。还有监管风险,AI数据合规这两年抓得严,之前有家公司因为数据来源问题被处罚,股价直接腰斩。这些风险藏在财报附注、监管公告里,散户很难第一时间发现。
说实话,以前分析这些的时候,我每天要花三四个小时看财报、研报、新闻,还经常漏掉关键信息。后来朋友推荐我用希财舆情宝,一开始我还犹豫,觉得工具都差不多,结果用了半个月就离不开了。它最实用的是舆情评分功能,每只股票从0到100分,对应正面、负面这些标签,AI会自动整合全网消息,包括新闻、研报、股吧讨论,直接告诉我这只股票近期舆情好不好。比如我看一家AI公司,舆情评分只有20多分,标签是负面,点进去一看,原来是有机构下调了评级,还爆出高管减持,这要是以前,我可能就错过了这些风险信号。
还有研报提炼功能也挺好用。它会把不同券商的研报核心观点汇总,比如公司AI业务进展、业绩预测,不用我自己一篇篇看。我记得有次看一家做AI芯片的公司,舆情宝提炼出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0%大客户订单超预期,这些都是关键信息,直接关系到商业化落地情况。而且它每天有免费额度,能看几次舆情解析和评分,对散户来说很友好——不用花太多钱,就能避开不少坑。
现在我分析AI公司,先打开舆情宝看舆情评分和趋势曲线,评分低的直接排除;再看研报提炼的核心观点,确认商业化进展;最后用风险预警功能,查查有没有商誉减值、监管处罚这些雷。说实话,投入不多,但帮我把分析时间从几小时压缩到半小时,还能避免情绪化决策。前阵子靠着这套方法,选到一家AI医疗公司,虽然没赚大钱,但至少没踩雷,对散户来说,不亏钱有时候比赚钱更重要。
对了,它还有个公众号推送功能,设置好自选股后,公司突发利空、行业政策利好都会推送,不用我一直盯盘。现在每天早上看看推送的舆情报告,晚上用免费额度查几只股票,挺省心的。如果你也觉得分析AI公司头疼,不妨试试搜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有免费体验额度,看看舆情评分和研报提炼,说不定能帮你理清思路。毕竟对散户来说,用对工具,才能在复杂的AI板块里找到真正有潜力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