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收到散户朋友的留言,问股票除权除息到底好不好?能不能买?说实话,这问题我每年都会被问上几十遍,尤其是年报季分红送转公告密集的时候,散户群里讨论得更热闹。今天就结合我这几年带散户做投资的经验,聊聊除权除息那些事儿,帮大家理清楚这背后的影响到底怎么看。
先得说清楚,除权除息本身不是利好也不是利空,它就是个中性的技术操作。比如一家公司每10股送5股,股价原本10块,除权后股价会变成6块多(具体计算公式就不细说了,散户不用记,知道股价会变低就行);如果是分红,每10股派5块现金,股价也会相应调低。本质上,你的持股总市值在除权除息瞬间是不变的——要么股票数量多了,要么账户里多了现金,股价降低只是数字游戏。
但散户最关心的不是数字,是后续股价会不会涨。这就涉及到填权和贴权。除权后股价涨回甚至超过原来的价格,叫填权;要是一路跌,就是贴权。我见过太多散户看到高送转大比例分红就冲进去,觉得股价变低了更便宜,结果碰上贴权,套在里面。记得2023年有只消费股,年报10送8,除权后股价从30块掉到16块,不少散户觉得腰斩了抄底,结果公司一季度业绩不及预期,股价又跌了20%,这就是没搞懂除权除息背后的逻辑。
那到底怎么判断除权除息后股价会不会填权?我总结了三个关键,都是从实战里摸出来的经验:
第一看公司基本面。分红送转能不能持续,得看公司真不真赚钱。要是一家公司连续三年净利润增长,现金流充足,分红率稳定在30%以上,这种除权后填权概率就大;反之,要是为了炒作搞高送转,本身业绩下滑,甚至靠借钱分红,那除权后十有八九贴权。我见过最典型的例子,有家科技公司前几年靠定增募资分红,除权后股价一路跌,后来直接被ST,散户踩坑的太多了。
第二看市场情绪和资金动向。就算公司业绩好,要是碰上大盘暴跌,或者板块轮动到冷门赛道,除权后也可能被带下来。更重要的是主力资金——除权前有没有资金提前抢权拉升,除权后主力是在流入还是流出?我之前帮一个老股民看他持仓的一只医药股,除权前股价涨了20%,他以为要填权,结果除权后三天龙虎榜显示机构净卖出5个亿,股价直接跌回原点,这就是没盯紧主力动向。
第三看股东增减持和舆情变化。大股东要是在除权前减持,或者公司刚发了监管问询函,这种雷得避开。反过来,如果除权期间公司出了行业利好政策,或者机构研报上调评级,那填权动力就足。去年有只新能源股,除权当天赶上国家出了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当天舆情热度暴涨,股价直接高开高走,三天就填权了。
说到这儿,肯定有散户会问:这些信息我们怎么才能及时知道?又不会看财报,也没时间盯龙虎榜。说实话,这就是散户的痛点——信息不对称。机构有研究员团队,我们散户就一个人,盯着十几只股票都费劲,更别说分析这么多维度了。
后来我发现,用对工具能少走很多弯路。我自己现在看除权除息的股票,都会先用希财舆情宝扫一遍。它不是那种复杂的软件,就是个微信小程序,打开就能用。比如看一只股票除权前后的情况,它能实时抓全网的消息,包括公司公告、研报观点、股吧讨论,然后用AI分析这些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直接生成舆情报告。我最常用的是里面主力资金流向和股东增减持动向这两个功能,不用自己翻龙虎榜,它直接把机构买卖情况、大股东最近有没有动作标出来,红色是流入,绿色是流出,一目了然。
记得上个月有只化工股要除权,有散户问我能不能买。我用舆情宝查了下,它的舆情评分只有35分,标签是负面,再看详细报告,原来公司刚发了股东减持预告,而且主力资金连续五天净流出。我把这些数据发给散户,他果断没买,后来那只股票除权后跌了15%,算是躲过一劫。这种工具对散户来说,就像多了个信息过滤器,不用自己大海捞针找消息。
可能有人担心这种工具是不是很贵?其实不用。希财舆情宝每天都有免费额度,像舆情报告、主力资金流向这些核心数据,每天都能免费看几次,足够散户用了。我算了下,就算开通会员,一个月也就几十块钱,比你踩一次坑亏的钱少多了。关键是它能帮你节省时间,提高判断准确率,这才是散户最需要的。
当然,工具只是辅助,最终决策还得自己做。但至少它能让你在除权除息这种复杂情况里,看清基本面、资金面、舆情面的真实情况,不至于被表面的股价变低迷惑。
最后总结下:股票除权除息本身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看公司业绩能不能支撑,资金和舆情给不给力。散户别盲目追填权,也别怕贴权,先把信息搞透。要是觉得分析不过来,不妨试试希财舆情宝,微信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就能免费体验,每天刷新免费额度,看看舆情报告和主力资金流向,对判断还是挺有帮助的。想及时收到自选股消息的,也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它会推送关键信息,不用一直盯盘。
投资是个细活,多一份细心,少一份踩坑的可能。希望大家看完这篇,下次碰到除权除息的股票,心里能更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