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刚入市那几年,我踩过的最大的坑不是追高被套,而是不小心买到了退市股。那时候看着账户里的股票突然被停牌,然后一步步走到退市整理期,最后彻底从二级市场消失,那种无力感现在想起来还挺难受的。后来我才明白,对散户来说,避开退市股比抓涨停板更重要——毕竟本金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创业板,这几年退市规则越来越严,稍不注意就可能踩雷,所以今天想好好跟大家聊聊创业板的退市标准,都是我这些年总结的避坑干货。
先说说财务类退市,这是最常见的退市原因,也是散户最容易忽略的。简单说,就是公司业绩不行了,满足一定条件就会被退市。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净利润为负且营收低于1亿元,连续两年这样就得退市。这里要注意,净利润得是扣非前后的净利润较低者为负,而且营收要扣除与主营业务无关的收入和不具备商业实质的收入,不是公司随便做点账就能凑够的。另一种是期末净资产为负,连续两年净资产为负也会退市。记得有次我看一只股票,表面上营收好像有1.2亿,净利润是正的,但仔细一看扣非后净利润是负的,营收里有一大半是卖资产得来的,后来果然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幸好当时及时跑了。
然后是交易类退市,这种跟公司本身经营关系不大,主要看股价和市值。比如股价连续20个交易日低于1元,或者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3亿元,都会直接退市。这种情况其实有预兆,股价跌到1元以下时,交易所会发风险提示公告,但很多散户要么没看到,要么抱着会反弹的侥幸心理,结果越套越深。我之前见过一只股票,从5元跌到1元用了半年,期间无数次提示风险,还是有散户冲进去抄底,最后退市时血本无归。
规范类退市也得重点关注,主要跟信息披露和公司治理有关。比如公司没按时披露年报或半年报,或者披露的信息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被交易所认定为信息披露重大违法。还有一种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无法表示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连续两年这样也会退市。这种情况比较隐蔽,散户很难从公开信息里及时发现,尤其是信息披露违规,等我们知道的时候,可能已经被立案调查了。
最后是重大违法类退市,这个最严重,比如欺诈发行、重大信息披露违法,或者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重大违法行为,一旦查实,直接退市,而且没有退市整理期,风险极大。之前某只创业板股票因为欺诈发行被退市,很多散户根本没反应过来,账户里的股票就直接清零了。
说实话,搞清楚这些标准后,我还是觉得不够——这么多规则,这么多指标,每天几百只股票,靠人工去盯根本不现实。散户时间有限,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每天把所有创业板股票的财报、公告、新闻都看一遍。后来我开始用工具辅助,也就是希财舆情宝,这两年踩雷的概率确实低了很多。
它最让我安心的是风险预警提示功能。就像前面说的财务类退市风险,比如净资产为负、营收不达标,或者规范类的监管处罚、信息披露违规,舆情宝会实时抓取这些信息,包括监管层的处罚公告、审计机构的意见类型,然后在舆情报告里专门列出来。我每天花几分钟看一下持仓股的舆情报告,就能知道有没有退市风险点,不用自己去翻冗长的公告。记得上个月有只持仓股,舆情宝突然提示商誉减值风险较高,我去查了公司年报,果然商誉占净资产比例超过80%,后来果断减仓,没过多久公司就公告计提商誉减值,股价直接跌停,幸好提前规避了。
对于交易类退市风险,比如股价接近1元、市值低于3亿,舆情宝的股价趋势和股价异动原因分析也很有用。它会跟踪股价走势,结合成交量、主力资金流向,判断股价下跌是不是因为退市风险,而不是正常的市场波动。有次一只股票连续跌了一周,我用舆情宝看股价异动原因,显示无明显利空消息,市场情绪低迷导致下跌,这时候就不用慌;但如果显示连续15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退市风险高,那就要果断止损了。
很多散户担心用工具成本高,其实完全没必要。希财舆情宝每天都有免费额度,比如舆情报告、风险预警这些核心功能,每天都能免费看几次,足够普通投资者用了。就算后续需要开通会员,对比可能踩雷退市的损失,这点投入真不算什么——毕竟保住本金,才能在股市里活得更久。
如果你也觉得盯盘太累,担心不小心买到退市股,想试试这些功能的话,可以搜索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每天免费查看舆情报告和风险预警;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获取更多创业板避坑干货。记住,股市里,避开风险比抓住机会更重要,尤其是对咱们散户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