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财网 >  知识 >  股票

股票底部频繁大宗交易是机会还是陷阱?一文读懂

资深唐经理            来源:希财网
我要入驻
资深唐经理 股票顾问
股票领域达人 投资者教育作者
咨询TA

最近有个老股民朋友问我,手里拿的一只票在底部横盘快半年了,这两周突然频繁出现大宗交易,有时候一天好几笔,成交量还不小。他自己查了半天,股吧里有人说是机构在偷偷吸筹,也有人说是大股东在悄悄减持,越看越懵,问我这到底是机会还是陷阱,要不要加仓。

股票底部频繁大宗交易是机会还是陷阱?一文读懂

其实不光是他,我接触过的很多散户,遇到底部大宗交易都会犯嘀咕。毕竟股价一直趴在低位,突然来这么多大买卖,心里没底很正常。今天我就结合自己这些年的经验,跟大家聊聊这里面的门道,帮大家少走弯路。

先说说什么是大宗交易。简单说就是大笔股票买卖,一般是机构、大股东这些大玩家在交易,单笔金额通常得几百万以上。散户平时在二级市场看到的股价是连续竞价,大宗交易则是通过交易所的大宗交易系统,价格和成交量单独披露。这两者的区别,很多散户容易忽略,但恰恰是判断的关键。

股票在底部频繁大宗交易,背后可能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咱们一个一个说。

第一种,可能是机构在吸筹。如果股价已经跌了很久,估值到了历史低位,这时候机构觉得便宜,就可能通过大宗交易悄悄买。这种情况下,大宗交易的价格一般不会折价太多,甚至可能溢价,而且买方大概率是机构席位,比如公募、私募这些。你想啊,机构资金量大,直接在二级市场买会把股价推高,成本就上去了,通过大宗交易可以低价拿筹码,还不影响盘面。这种情况对股价来说,中长期可能是利好,但短期不一定马上涨,毕竟机构吸筹需要时间,可能还会震荡洗盘。

第二种,也可能是股东在减持。有些大股东因为资金需求,或者不看好公司短期走势,会通过大宗交易减持。这种时候你得看折价率,如果折价特别高,比如超过10%,说明卖方急于出手,对股价可能有压力。还有,如果减持的是控股股东或者高管,那信号更明显,得小心。不过也不是所有减持都是利空,比如有些小股东减持,量不大,对公司基本面影响不大,股价可能也就波动一下。

第三种,可能是利益输送。这个词听着吓人,但确实存在。比如A机构低价卖给B机构,表面看是大宗交易,实际上可能是私下约定好的,这种情况对普通散户来说最难判断,很容易被误导。

你看,就这三种情况,散户自己去分析,得查大宗交易的买卖方、折价率、成交量变化,还得结合公司的基本面、行业消息,费时费力不说,很容易漏掉关键信息。说实话,我刚开始做股票那几年,遇到这种情况也踩过坑。有一次一只票在底部出现大宗交易,我看折价率不高,就以为是机构在买,赶紧加仓,结果后来才发现卖方是大股东,后面股价又跌了20%,悔得肠子都青了。

后来我开始用工具辅助分析,才慢慢找到窍门。现在我常用的是希财舆情宝,它里面的AI舆情功能正好能解决这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你可能不知道,大宗交易本身就是重要的舆情信息,舆情宝会实时抓取这些数据,然后结合新闻、研报、股吧讨论,分析这笔交易对股价是利好还是利空。比如它会告诉你,这笔大宗交易的买方是不是知名机构,折价率在历史上处于什么水平,最近有没有类似的交易案例,甚至还能生成一个0-100分的舆情评分,评分高说明市场情绪好,低的话就得警惕。

举个例子,之前有只股票在底部连续三天有大宗交易,我用舆情宝查了一下,发现虽然成交量大,但买方都是不知名的营业部,而且折价率超过8%,舆情评分只有35分,标签是负面。后面果然没几天,公司就公告了股东减持计划,股价跟着跌了一波。要是当时光看成交量,很可能就被骗了。

当然,判断底部大宗交易不能只看舆情,还得结合公司的财务状况、主力资金流向这些。舆情宝里也有财务评分和资金面分析,能帮你更全面地看一只股票。不过话说回来,对散户来说,最缺的就是及时、准确的信息,和把这些信息串起来分析的能力。舆情宝相当于把机构的分析方法搬到了散户面前,不用自己费劲去查资料,节省不少时间。

现在希财舆情宝微信小程序有免费体验,每天都会刷新舆情报告和评分的查看额度,不用花钱就能先试试效果。你想啊,花几分钟查一下,可能就能避开一个坑,或者抓住一个机会,投入产出比其实挺高的。要是觉得好用,再考虑要不要开通会员,具体的价格和权益你可以自己去会员页看,丰俭由人。

说实话,做股票不怕犯错,怕的是重复犯同样的错。与其自己瞎猜,不如用工具帮自己把把关。感兴趣的话,可以去微信搜索希财舆情宝小程序,或者关注希财网公众号,每天还有免费的市场动态推送,不用一直盯盘也能掌握关键信息。

广告
?x
【原创声明】凡注明“来源:希财网”的文章,系本站原创,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本站书面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否则,本站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