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总收到新手朋友的私信:可转债交易到底要不要手续费?说实话,这个问题我刚入门时也踩过坑——当时光顾着盯涨跌,没算过手续费这笔账,结果年底一复盘,发现零零碎碎的费用加起来,愣是把小半年的收益啃掉了一块。今天就结合我这几年的实操经验,把可转债手续费的来龙去脉讲透,顺便分享几个帮我省下不少手续费的小技巧。
先给结论:可转债交易要手续费,但比股票简单
和股票相比,可转债的手续费算是轻量级的,但不是完全没有。目前主要涉及两类费用:交易佣金和极少数情况下的过户费,没有股票交易必收的印花税(股票卖出时收千分之一,可转债买卖都没有)。
先说佣金,这是券商赚的钱,也是手续费里占比最高的部分。不同券商的佣金率差异很大,常见的有万0.5、万1、万1.5,也有部分券商还在收万2.5。注意这里有个最低收费陷阱——比如某券商佣金率是万1,你买1万元可转债,按比例算佣金是1元,刚好够最低收费;但如果只买5000元,按比例算只有0.5元,这时候券商还是会收1元。所以小额交易时,实际佣金率可能比标注的高不少。
再说说过户费,这个只有沪市可转债才有(代码以11开头),深市可转债(代码12开头)没有。沪市可转债的过户费是按成交金额的十万分之二算,比如买10万元沪市可转债,过户费才2元,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去年用某券商交易可转债,佣金万1.5,最低1元。有段时间我喜欢做日内波动,经常买卖几千元的量,结果每次交易佣金都是1元,相当于实际佣金率到了万2甚至万3。后来换了家佣金万0.8且最低1元的券商,同样的操作,一年下来光佣金就省了小两千——这笔钱够我多买好几手可转债了。
散户最容易踩的坑:手续费悄悄吃掉收益
我发现很多新手朋友算收益时,只看卖价减买价,忽略了手续费的影响,但频繁交易后,这笔费用会变得很可观。
比如你用10万元本金,每次交易佣金1元,假设每天买卖1次,一年按240个交易日算,光佣金就是480元(买卖各1次,每次1元)。如果交易更频繁,比如每天2次,一年就是960元。要是佣金率高或者单次交易额小,这个数字还会翻倍。
更麻烦的是,很多人因为判断不准行情,反复追涨杀跌,结果赚的不够手续费。我2022年就干过这事:当时盯着一只可转债,看它盘中波动3%就忍不住买卖,一天操作3次,结果月底一算,盈利才500元,手续费倒花了420元——等于白忙活大半个月。后来我才意识到,减少无效交易,比纠结佣金万0.5还是万1更重要。
我的手续费节流秘诀:用工具筛掉没必要的交易
这两年我很少再犯频繁交易的错,倒不是我突然变佛系了,而是开始用工具辅助判断——哪些交易值得做,哪些纯粹是瞎折腾。
比如我现在每天都会打开希财舆情宝,看看关注的几只可转债对应正股的情况。它有个趋势评级功能,会直接给正股标上上涨震荡下跌,还有个0-100分的舆情评分,81分以上是强烈正面,15分以下是严重负面。
举个例子,之前有只可转债对应的正股,我看它盘中涨了2%,差点就追进去了。顺手在舆情宝查了下,发现它的趋势评级是下跌,舆情评分才35分(负面标签),下面的风险预警里还提示机构评级最近3天从‘买入’下调到‘中性’。当时我就忍住了,结果第二天正股直接低开4%,可转债跟着跌了3%——要是头天追进去,不仅亏了本金,还白交了手续费。
现在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正股趋势评级下跌或舆情评分低于40分的可转债,坚决不碰;评分60分以上且趋势上涨的,才会纳入观察。这样一来,我每月的交易次数从原来的20多次降到了5次左右,手续费直接砍半,收益反而更稳了——毕竟少亏就是赚。
最后说句大实话:省钱的核心是少做没必要的操作
可转债手续费本身不高,但架不住频繁小额交易。如果你也是新手,与其到处对比券商佣金差那万0.3,不如先学会用工具筛选交易机会。
对了,希财舆情宝有个免费体验福利——每天都会刷新舆情解析、研报解析、舆情报告的免费查看额度,像趋势评级、舆情评分这些基础功能,不用花钱就能看。你可以微信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试试,花几分钟看看自己手里的可转债正股评分,说不定就能帮你躲过一次手续费+亏损的双杀。
关注希财网公众号,后续我会再分享可转债佣金谈判技巧,教你怎么跟券商谈到更低费率。记住,投资赚钱=多赚+少花,手续费这点小钱,省下来也是真金白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