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后台不少朋友问,创业板公司的年报业绩预告陆陆续续出来了,这些预告到底该怎么看?是不是预增就一定能追着买,预减就得赶紧跑?说实话啊,我刚入行那几年没少踩坑——看到预增就兴奋,结果股价反而跌了;遇到预减就慌,后来发现公司基本面压根没恶化。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我的经验,怎么把业绩预告从一堆数字变成实实在在的投资参考。
先得搞懂创业板业绩预告的“规矩”。不是所有公司都必须发预告,根据规定,净利润为负、扭亏为盈,或者净利润变动幅度超过50%的,才需要在1月31日前披露。所以看到某家公司没发预告,先别慌,可能人家业绩波动没到这个门槛。但只要发了预告,就得重点看两个数:净利润变动幅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简称“扣非净利润”)。
净利润增长50%以上算“预增”,但这里面猫腻不少。比如有的公司靠卖资产、政府补贴实现增长,这种“非经常性损益”带来的利润,明年还能不能有?这时候光看预告里的数字没用,得扒开财务数据看“里子”。以前我得自己下载年报翻附注,算各种比率,现在用希财舆情宝的AI财报功能省了不少事——它会生成一个“财务AI评分”,专门衡量公司的财务健康度,评分越高,说明利润增长越可能是主营业务带来的,可持续性强。这个功能对咱们这种怕踩雷的投资者来说,简直是刚需。
除了财务健康度,业绩预告出来后,市场怎么反应也很关键。有时候明明是预增,股价却下跌,可能是因为预告低于市场预期;反过来,预减但股价上涨,可能是利空出尽。这种“预期差”怎么捕捉?我现在每天早上都会用希财舆情宝的AI舆情功能看舆情报告,里面有个“股价异动原因”分析,会结合业绩预告和近期消息,告诉你市场情绪到底怎么样。比如上周有家公司预增,但舆情报告里提到“分析师此前预期增长80%,实际仅增长55%”,那股价走弱就不奇怪了。这个舆情报告每天有免费查看额度,微信小程序搜“希财舆情宝”就能体验,不用花钱也能先试试水。
机构的观点也不能忽视。业绩预告出来后,券商研报里的“业绩是否符合预期”评价特别重要。以前我得手动翻十几家券商的研报,现在舆情宝的AI研报功能会自动汇总机构观点,生成一份“机构报告”,里面直接写着“符合预期”“超预期”还是“不及预期”,还会附上目标价和投资评级。比如看到“多家机构认为业绩符合预期,维持买入评级”,心里就有底多了。这个研报解析每天也有免费额度,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足够用了。
对了,要是怕错过业绩预告相关的紧急消息,可以关注希财网公众号。舆情宝监测到重要消息时,公众号会推送提醒,比如“XX公司业绩预告大幅低于预期”这种,免得咱们后知后觉。
最后再啰嗦一句,分析业绩预告千万别只看数字,得结合财务健康度、市场预期、机构观点一起看。工具用对了,效率能提升一大截。像我现在用的希财舆情宝,除了刚才说的AI财报、AI舆情、AI研报,还有个AI估值功能,能帮着判断股价是高估还是低估,虽然这个功能需要会员,但投入产出比挺划算的,具体套餐可以去会员购买页看。
其实投资这件事,有时候不是咱们不够努力,而是信息太多、太散,抓不住重点。与其自己埋头苦算,不如试试用工具把复杂的信息简化。大家要是感兴趣,微信搜“希财舆情宝”小程序,先免费体验下舆情报告和研报解析,看看用数据说话的感觉怎么样。